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餐饮文化 餐饮文化
生姜泻心汤用法用量_生姜泻心汤的组成与用量
tamoadmin 2024-09-08 人已围观
简介1.泻心汤药方介绍2.?口疮屡见厥阴病3.《伤寒论》笔记74|心下痞兼下利—生姜泻心汤4.生姜泻心汤的临床医案5.黄连与经方14首介绍之“泻心汤”系列奇效良方处方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功能与主治火证通治。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渣,不拘时温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组成人参(去芦)、黄连、干姜(炮,洗)、黄芩、甘草(炙
1.泻心汤药方介绍
2.?口疮屡见厥阴病
3.《伤寒论》笔记74|心下痞兼下利—生姜泻心汤
4.生姜泻心汤的临床医案
5.黄连与经方14首介绍之“泻心汤”系列
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功能与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渣,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组成人参(去芦)、黄连、干姜(炮,洗)、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九。
主治积热喉闭,舌肿口疮。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来源《种痘新书》卷十一。
组成桑白皮(蜜炙)、地骨皮、甘草、淡竹叶、灯心、天花粉、连翘,玄参、川连、川贝各等分。
主治麻疹,咳嗽烦渴。
用法水煎服。 来源《千金》卷十五。
组成人参1两,甘草1两,黄芩1两,橘皮1两,栝楼根1两,黄连2两,半夏3两,干姜1两半。
主治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用法上?咀,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泻心汤专治心下痞满,然以按之不痛为虚,故取半夏泻心汤分解冷热虚痞。缘有唇口干燥,故加楼根、橘皮,以滋虚热燥渴。
泻心汤药方介绍
1.《伤寒大白》:泻心汤五方,三方皆用干姜、半夏、黄连、黄芩,两热两寒,豁痰清热。此方因汗出表解,胃阳虚,不能敷布水饮,腹中雷鸣而下利,故用生姜佐干姜和胃阳,此以痰热方中化出逐寒饮之法。
2.《伤寒论本义》:雷鸣下利,亦是中气运行不健之故,鸣则为虚,利则为实;痞硬少气为虚,干噫食臭为热。虚热二字,合成此证。此生姜泻心以苦治热,以甘补虚,以辛散痞,为对证之剂也。
3.《古方选注》:泻心汤有五,总不离乎开结、导热、益胃,然其或虚或实,有邪无邪,处方之变,则各有微妙。先就是方胃阳虚不能行津液而致痞者,惟生姜辛而气薄,能升胃之津液,故以名汤。干姜、半夏破阴以导阳,黄芩,黄连泻阳以交阴,人参、甘草益胃安中,培植水谷化生之主宰,仍以大枣佐生姜发生津液,不使其再化阴邪。通方破滞宣阳,是亦泻心之义也,
4.《医宗金鉴》:名生姜泻心汤者,其义重在散水气之痞也。生姜、半夏散胁下之水气,人参、大枣补中州之土虚,干姜、甘草以温里寒,黄芩、黄连以泻痞热。备乎虚、水、寒、热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未有不愈者也。
?口疮屡见厥阴病
泻心汤,著名重要 方剂 。由大黄10克、黄连、黄芩各5克,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而成。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泻心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金匮要略》
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 便秘 溲赤;或 湿热 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药理作用
①抗缺氧作用《四川 中医 》(1988;8:5):实验表明,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对常压下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和氰化钾等引起的急性缺氧现象,有明显对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脑耗氧量、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以及减小整体细胞耗氧量有关。
②抗凝血作用《中成药研究》(1988;6:24):据实验,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作用。认为可用于某些血管梗塞性 疾病 。
各家论述
1.《金鉴》: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讹。心气有余,热盛也,热盛而伤阳络,迫血妄行,为吐、为衄。故以大黄、黄连、黄芩大苦 大寒 直泻三焦之热,热去而吐自止矣。
2.《金匮要略浅注》: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连之苦寒泄心之邪热,即所以补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后酿成 咳嗽 虚劳之根。
3.《金匮要略今释》:黄连、黄芩治心气不安,即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诱导方法,协芩、连平上部充血也。
4. 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 清热 ,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附注大黄黄连泻心汤(《活人书》卷十四)、三黄汤(《圣济总录》卷三十)、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临床医案
1.吐血:史,五十岁。酒客大吐狂血成盆,六脉洪数,面赤,三阳实火为病。与大黄六钱,黄连五钱、黄芩五钱。泻心汤一帖而止,二帖脉平,后七日又发,脉如故,又二帖。
2.上 消化 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呕血、便血范畴,是临床常见而多发的血证之一。我们从1981年7月-1982年7月,以泻心汤为主,治疗该病60例,取得满意效果。60例中,男50例,女10例。平素有烟、酒嗜好者36例,嗜食辛辣者9例,占60%左右。经胃和十二指肠检查而确诊者37例,经胃肠钡餐X线检查而确诊者17例,未确诊者6例。大便潜血试验(+++)43例,(++)17例;有呕血症状者29例。呕血量在100毫升以下者2例,200-300毫升13例,400-500毫升8例,600毫升以上者5例。经本方治疗后。痊愈者50例(呕血、便血消失,大便潜血试验连续两三次阴性);好转9例(呕血止,大便潜血试验(+);自动出院而中止治疗者1例。
3.天行赤眼:张某,男,32岁。三天来两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严重,且见水肿,眼眵多,口干,大便干结,舌赤苔黄燥,脉数。诊断为:急性 结膜炎 ,证属邪火上扰,治以清心 降火 。用泻心汤加玄明粉,服六剂。眼睑红肿消退,大便通畅而愈。
泻心汤的各种方源
奇效良方
处方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功能与主治火证通治。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渣,不拘时温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魏氏家藏方
组成人参(去芦)、黄连、干姜(炮,洗)、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来源《魏氏家藏方》卷九。
主治积热喉闭,舌肿口疮。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服3钱,水1盏半,生姜10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
种痘新书
来源《种痘新书》卷十一。
组成桑白皮(蜜炙)、地骨皮、甘草、淡竹叶、灯心、天花粉、连翘,玄参、川连、川贝各等分。
主治麻疹,咳嗽烦渴。
用法水煎服。
千金
来源《千金》卷十五。
组成人参1两,甘草1两,黄芩1两,橘皮1两,栝楼根1两,黄连2两,半夏3两,干姜1两半。
主治卒大下痢热,唇干口燥,呕逆引饮。
用法上?咀,以水6升,煮取2升,分3服。
《伤寒论》笔记74|心下痞兼下利—生姜泻心汤
案 例
李某,女,54岁。2010年3月22日初诊。
患「复发性口腔溃疡」2年余,近2月口疮屡发,旧疮未愈,新疮又起,口内灼痛,无有休止,影响进食。伴见心下痞满,大便不畅,痔痛便血。舌苔白腻中剥,脉沉细。辨六经属厥阴病,辨方证属生姜泻心汤加赤小豆、当归、生石膏、生地炭证。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黄连3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干姜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5克,生石膏45克,生地炭12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4月5日二诊:药后口疮即愈,大便如常,痔疾未发,胃脘也无不适。补诉有「慢性咽炎」病史,反复咽干、咽痛,时有干咳,求一处方。诊见苔白微黄,脉细。辨六经属少阳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加桔梗、赤小豆、杏仁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赤小豆15克,炒杏仁10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体 会
关于厥阴病
对于厥阴病篇,历来是解读《伤寒论》的难点。有关厥阴病的争议,历代《伤寒论》注家始终没有停止过。多数注家以《内经》解《伤寒论》认为:厥者,尽也,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病至厥阴,阳气衰败至极,阴寒郁滞也至极,或可阳气败竭而死,或可阴尽阳生而愈。也有学者认为厥阴属表,非为尽阴。冯世纶传承老师胡希恕学术,独树一帜提出:《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完全不同,《伤寒论》六经当从八纲解读,不当从脏腑、经络解读。以八纲解六经,则厥阴属半表半里阴证,既非「最后一经病」,也与厥阴经、肝胆、心包等脏腑经络无关。而判定厥阴病的主提纲即为《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
关于生姜泻心汤方证
生姜泻心汤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的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方主治太阳病变证之痞证,也有学者把本方证归属于少阳病。冯世纶通过对厥阴病的反复研究,认为生姜泻心汤方证,是半表半里阴证的上热下寒证,当属厥阴病。
《伤寒论》中,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同治心下痞证。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甘草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大缓急安中的炙甘草用量而成,用于治疗半夏泻心汤证中气较虚而急迫者;生姜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减少干姜用量,加用较大量温化寒饮的生姜而成,用于治疗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者。基于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狐惑」病变,冯世纶传承其老师经验,临证用治口腔溃疡,屡用屡效。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即指出:「实践证明甘草泻心汤对于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加生地而多取捷效。」而在本案中,冯世纶明确指出,所用方为生姜泻心汤,较甘草泻心汤侧重于化饮。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并非所有口疮病变都属厥阴病,但对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之口疮,临证确以厥阴病为多。本案上有口疮灼痛,上热无疑。中有心下痞满,下有大便不畅(非大便闭结),脉又见阴象,下寒中虚已显。上热下寒,虚实并见,既不在表之太阳、少阴,又非里之阳明、太阴,也不是半表半里之少阳,唯属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最为恰合。方取生姜泻心汤加生石膏、生地炭,清上温下,补虚泻实。考虑到口疮并见痔血,故合用赤小豆当归散。药进7剂,诸症俱失,反证六经、方证辨识无误。二诊以小柴胡加石膏汤治疗咽部病变,也属冯世纶常用手法,因清窍病变以少阳病为多见。
生姜泻心汤的临床医案
一七一、表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口中渴,而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有表证反被攻下,造成心下痞,给泻心汤是正解。但病人本身有水饮停在下焦,致使“ 痞不解 ”,水停在下方不利,表水又回不到胃里面,造成 渴、小便不利 ,就是五苓散证。
五苓散的主要功能是去水而生水 。发表的剂量不够时,肠胃津液跑到皮肤表面,有些透发出去,有些没有透发出去,停在肌肉皮肤上。所以开发表的药要让汗透发,比如服桂枝汤后啜粥,让肠胃津液漫漫透发。
一七二、“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当病人告诉你胃里不舒服,呕酸,同时兼有下利,就已经是生姜泻心汤证了。
伤寒论里讲胃就是肠,心下就是胃。“ 胃中不和 ”,胃中有水,肚子咕噜咕噜叫,拉肚子,“ 心下痞鞭 ”,气结在胃里面,胃胀胀的堵到了很难过,“ 干噫食臭 ”,恶心呕酸,舌苔黄。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
用生姜排胃里的水,胃外面的水产生的恶心用半夏。干姜温中,胃里有寒时用干姜,恢复肠胃蠕动,寒里有水时用生姜。胃有问题都会有胃热,用黄芩黄连去热,解肠里面的。生甘草是蓄水,解宿食毒,这里要排胃中的水,故用炙甘草、大枣、人参补肠胃津液。
简言之,要利水时不用生甘草,必须用甘草时选炙甘草。
生姜泻心汤拿掉生姜就是半夏泻心汤,病人肠胃不舒服呕酸时用半夏泻心汤,如果兼有下利,半夏泻心汤里干姜3钱减到1钱,再重用生姜4片,便是生姜泻心汤了。
用量及煎煮法:
生姜四片,炙甘草3钱,人参3钱,干姜1钱,黄芩3钱,半夏5钱,黄连1钱,大枣12枚。十碗煮六碗,去滓,再煮成三碗,饭前温服一碗,日三服。
至此,已有两个下利的方子:邪热利用葛芩连汤,肠胃不舒服、肠鸣用生姜泻心汤,两方都是热利方。
经方治疗后,肠胃病好了以后,要注意饮食,要改变生活习惯。中医传承几千年,从不用仪器去分析食物里的成份,就算把桔子里的成份分析得很详细,真的要吃桔子还是要到树上去摘,实验室里无法合成一个桔子的,连水都造不出来。
很多营养学家研究说:每天要多少维生素、卡路里等等,好像很详细,但根本无法匹配每天不一样的生活节奏,于是出现了营养剂,补充每天不均衡的匹配,大错特错!
中医的观念是: 空灵为常, 宁可微饿,也不要过饱。尤其在治病时,胃病好了后,最好平时吃饭不要过饱,让微饿的感觉来强化我们的胃气。吃太多会养病,故经方里很少补药,都是和解、疏导的药。吃清淡些,人工的食物、咖啡等少吃。
黄连与经方14首介绍之“泻心汤”系列
1.胃脘痛:杨某,女,17岁,始见胃脘疼痛,继则呕腐吐酸,发作无常,已4年余。今春以来,胃不受纳,进食即吐,面色苍白,神倦腰痛,四肢痠楚,舌苔薄白而滑,右脉强,左脉沉细。诊断为肝胃不和,治以本方和胃降逆。
2.胃下垂:某女,消瘦,胃下垂,喜饮酒,不断嗳气,予生姜泻心汤5剂,嗳气消失。
3.胃扩张:某人,年约40余。宿嗜酒,初则晨起吐清水,嗳气显之,继则胃中有振水声,肠鸣下利,偶食不消化物或荤腻,则下利频繁,致消瘦无力,诸治无效。某医院诊断为胃扩张、肠弛缓。脉滑数,苔反腻,心下痞硬。乃用生姜泻心汤,连服10剂而愈。
4.慢性胃炎:胡某某,男。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饱食后嗳生食气,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形体瘦削,面少光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疏方:生姜12g,炙甘草9g,党参9g,干姜3g,黄芩9g,黄连3g(忌用大量),半夏9g大枣4枚(擘),以水8钟,煎至4钟,去滓再煎,取2钟,分2次温服。1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黄连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 Wall.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外治、湿疮、耳道流脓。
也是医圣张仲景使用率较高的一味药,现介绍含黄连的14首经方之6首泻心汤。
1.泻心汤
组成: 大黄10克 黄连 黄芩各5 克。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结;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2.附子泻心汤:
组成: 大黄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功能主治:温经回阳,泄热消痞。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3.甘草泻心汤:
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 。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益气和胃,消痞止呕。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4.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5..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 、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9克,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6.生姜泻心汤
组成:生姜12克(切)、甘草9克(炙)、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 大枣12枚(擘)。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和胃消痞,散结除水。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