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减肥食谱 减肥食谱

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_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原文

ysladmin 2024-05-06 人已围观

简介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_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

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_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2.厥阴病方剂及应用临床

3.茯苓+桂枝

4.厥阴病方剂总结

5.心下悸简介

6.甘草加什么去湿气

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_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原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

        作者:张仲景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 通草二两(甘平) 甘草二两(炙,甘平)

        有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 黄芩(苦寒) 萎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 芍药(酸平) 天门冬(去心,甘平) 桂枝(辛热)茯苓(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译文

        厥阴上热下寒证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虽然腹中饥饿,但又不想吃东西,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厥阴感受风邪,如果脉象微微见浮的,是病邪从阴出阳,其病将要痊愈,如果脉象不浮的,是邪仍在里,疾病尚未好转。

        厥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一般在1时至7时之间。

        厥阴虚寒证,出现口渴想要喝水时,是阴寒邪去、阳气回复之象,可以给病人喝少量汤水,就可痊愈。

        凡属虚寒厥逆证,不能用攻下药治疗,凡是身体虚弱的,也不能用攻下药治疗。

        伤寒病,先出现四肢厥冷,以后转为发热的,为阴去阳复之象,此时,虽有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如果再转为四肢厥冷的,为阴进阳退,就会再出现腹泻。

        伤寒病,开始发热六天,四肢厥冷及腹泻反有九天。凡是四肢厥冷而腹泻的,一般为阳衰阴盛,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反而能够饮食,恐怕是中气败绝的除中证。此时,可给病人吃一些面条之类的食物以作试探。如果吃后突然发热而又猝然退去的,是除中证;如果吃后不出现这种发热的,可以断定胃气仍然存在,其能食是阳复的表现,就一定会痊愈。第二天进行诊查,病人发热继续存在的,可以推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原先发热六天,其后四肢厥冷九天,再发热三天,与原先发热的六天相加,也是九天,与四肢厥冷的日期相等,所以预测第二天半夜痊愈。三天后再进行诊查,如果出现脉数不除、发热不退的,这是阳复太过,阳热有余,一造会产生疮痈脓疡的变证。

        外感病,脉迟已经六七天,却反而用黄芩汤清除其热。脉迟主寒,其证属虚寒,现在却反而用黄芩汤清热,必使阴寒更甚,腹中应该更加寒冷,照理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却反而食欲亢盛能够进食,这就是除中,预后不良。

        外感病,先见四肢厥冷而又腹泻,以后转为发热的,是阳复阴退,其腹泻一定会自然停止。如果发热反见汗出、咽喉红肿疼痛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上迫,就会产生喉痹的变证。如果发热无汗、腹泻不止的,是阳复太过、邪热下迫,就会出现下利脓血的变证。如果发生下利脓血,就不会发生喉痹。

        外感病,起病一二日到四五日,如果四肢厥冷伴发热,并且发热在先、四肢厥冷在后的,是属于热厥。其四肢厥冷的程度越严重,则郁闭的邪热就越深重;四肢厥冷的程度轻微,则邪热郁闭也就轻微。热厥应当用清下法治疗,如果反用发汗法治疗,就会使邪热更炽,发生口舌生疮、红肿糜烂的变证。

        伤寒病,四肢厥冷五天,发热也是五天,假如到了第六天,应当再出现四肢厥冷,如果不出现四肢厥冷的,就会自行痊愈。这是因为四肢厥冷总共只有五天,而发热也是五天,四肢厥冷与发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所以知道会自行痊愈。

        所谓“厥”,是指四肢冷而言。凡属厥证,都是阴气和阳气不能互相顺接所致。

        外感病,脉象微而四肢厥冷,到了七八天,出现周身肌肤都冰冷,病人躁扰不安,没有片刻安静,这是内脏阳气极虚所致的脏厥证,不是蛔厥证。蛔厥证的症候,是病人有发作性的心烦腹痛,让病人安静却又时而发作心烦腹痛,这是肠中有寒,蛔虫不安其位向上钻入膈内(胆道)所致,过一会儿烦痛就会缓解。进食后,又出现呕吐、腹痛而烦的,是因为蛔虫闻到食物气味上扰所致。此外,病人常有呕吐蛔虫的表现。蛔厥证用乌梅丸主治,此方又主治久泻。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炒至油质渗出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以上十味药,除乌梅外,余药分别捣细筛末,然后混合研制。另把乌梅放入米醋中浸泡一晚上,去掉内核。再将乌梅放在蒸具内,上面复盖五斗米共蒸,待米蒸熟后捣成泥状,与上药末混合均匀,放入药臼中,加入蜂蜜,用棒槌捣二千下,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次饭前吞服十粒丸药,一日服三次。此后,再慢慢加量到每次服二十粒药丸。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有浓烈气味的食品。

        外感病、邪热郁遏较轻,四肢厥冷轻微,患者仅指头发凉,神情沉默,不想进食,烦躁不安。经过几天,出现小便通畅、颜色清亮的,这是里热已经解除的征象,此时,病人如想进食,示胃气已和,其病将要痊愈。如果热邪加重出现四肢厥冷并见呕吐、胸胁满闷而烦躁的,此后就会发生便血的变证。

        病人手足厥冷,自诉无胸胁心下疼痛,而觉小腹胀满,触按疼痛的,这是寒邪凝结在下焦膀胱关元部位的缘故。

        外感病,发热四天,四肢厥冷仅只三天,又发热四天,四肢厥冷的时间少而发热的时间多,疾病应当痊愈。如果到了第四天至第七天,发热仍不退的,是阳复太过,热伤血络,必致下利脓血。

        外感病,四肢厥冷四天,发热却只有三天,又见四肢厥冷五天,这是疾病在进展。因为四肢厥冷的时间多而发热的时间少,为阳气退阴寒邪气进,所以是病情进展。

        外感病六七天,脉微,手足厥冷,烦躁不安,应当急灸厥阴的经穴。如果灸后四肢厥冷仍不转温的,属于死证。

        外感病,发热,腹泻,四肢厥冷,神昏躁扰不能安卧的,是阴极阳脱之象,属于死证。

        外感病发热,腹泻十分严重,四肢厥冷一直不回复的,为阳气脱绝之象,属于死候。

        外感病六七天,开始不腹泻,接着出现发热腹泻,病人大汗淋漓,汗出不停止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病情险恶。

        外感病五六天,没有结胸证的表现,腹部柔软,脉象虚软而又四肢厥冷的,这是血虚所致。不能用攻下法治疗,如果误用攻下,就会更伤其血,可导致死亡。

        发热而又四肢厥冷,为阴盛阳亡之象,到了第七天,又发生腹泻的,是难治之候。

        外感病,脉象促而四肢厥冷,可用温灸法治疗。

        外感病,脉象滑而手足厥冷的,是里有邪热所致,用白虎汤主治。

        手足厥冷,脉象很细,好象要断绝一样的,用当归四逆汤主治。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剖开,另一法用十二枚以上七味药,用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如果病人素有寒饮停滞体内,而又见上证的,可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疗。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细辛三两生姜半斤,切片吴茱萸三升大枣二十五枚,剖开以上九味药,用水六升与陈米酒六升混和,加入上药煎煮成五升,去掉药渣,分五次温服。另一方用水及陈米酒各四升。

        大汗淋漓,而发热仍不退,腹中拘急,四肢疼痛,又见腹泻、四肢厥冷而怕冷的,是阴盛阳亡的表现,用四逆汤主治。

        大汗淋漓,如果腹泻很厉害,而又四肢厥冷的,用四逆汤主治。

        病人手足厥冷,脉忽然现紧象的,这是实邪结在胸中所致,应有胸脘部胀满不适,虽然饥饿却不能吃东西等症状,当用涌吐法治疗,可用瓜蒂散。

        外感病,四肢厥冷,心胸部悸动不宁,这是水饮内停所致,必须先治水饮,当用茯苓甘草汤,然后再治四肢厥冷。不然的话,水饮浸渍入肠,势必引起腹泻。

        外感病六七天,峻下以后,出现寸部脉沉而迟,尺部脉不现,手足厥冷,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唾吐脓血,腹泻不停的,是难治之证,用麻黄升麻汤主治。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方用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打碎,布包白术六铢干姜六铢以上十四味药,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黄煮一、二开,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药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在大约相距做熟一顿饭的时间内把药服完,药后汗出就会痊愈。

        外感病四五天,腹中疼痛,如果腹内有气转动下行趋向小腹的,这是将要腹泻的先兆。

        外感病,本属虚寒腹泻,医生却用涌吐、泻下法治疗,致使上热与下寒相格拒,如果再次误用吐下,出现饮食进口就吐的,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分二次温服。

        虚寒腹泻,出现轻微发热,口渴,脉象弱的,是邪气已衰,阳气来复,疾病即将痊愈。

        虚寒腹泻,如果脉象由紧转数,微微发热汗出的,是阴去阳复,其病即将痊愈。如果脉又现紧象的,为阴寒邪盛,其病没有缓解。

        腹泻,手足厥冷,无脉搏跳动的,急用灸法以回阳复脉。如果灸后手足仍不转温,脉搏跳动仍不恢复,反而微微喘息的,属于死候。如果足部的太溪脉和趺阳脉仍有搏动,而趺阳脉大于太溪脉的,为胃气尚旺,属可治的顺证。

        腹泻,寸部脉反见浮数,尺部脉现涩的,是阳热盛而阴血亏,热伤阴络,可能会产生大便泻下脓血的症候。

        腹泻完谷不化,多属阴盛阳衰,此时,即使兼有表证,也不能发汗解表,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引起腹部胀满的变证。

        腹泻或下痢,如果脉沉弦的,是肝经湿热壅滞,多会出现里急后重;脉大的,为病势进展,腹泻不会停止;脉微弱数的,是邪退正复,腹泻将要停止,此时,虽有发热,也没有危险。

        腹泻不消化食物,脉象沉而迟,病人面部微发潮红,体表轻度发热,这是下焦阳虚阴盛,虚阳上浮。如果病人四肢厥冷轻的,则阳虽虚而不甚,阳与阴争,就一定会出现眩晕昏冒、随之汗出而病解的现象。

        虚寒腹泻,出现脉数而口渴的,是阳气回复,其病将要痊愈。假如不痊愈,则是阳热有余,势必引起大便下脓血。

        腹泻频剧,脉搏一时摸不能,手足厥冷,经过一昼夜,脉搏恢复,手足转温的,是阳气恢复,尚存生机;如果一昼夜脉搏仍不恢复的,则无生还之望。

        外感病,患虚寒腹泻,一天十余次,脉象本当微弱沉迟,却反而出现弹指有力的实脉的,为真脏脉见之象,属于死候。

        腹泻完谷不化,发热、汗出而四肢厥冷,证属里真寒、外假热,用通脉四逆汤主治。

        热性下痢,里急后重的,用白头翁汤主治。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黄柏三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以上四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服药后病仍不好的,再服一升。372、虚寒腹泻,腹部胀满,身体疼痛的,是表里同病,应当先温里寒,然后再解表邪。温里宜用四逆汤,解表宜用桂枝汤。373、下痢,口渴想喝水的,是里有热的缘故,用白头翁汤主治。

        腹泻并见谵语、腹部硬痛的,是肠中有燥屎阻结,可用小承气汤治疗。

        腹泻后心烦更甚,触按胃脘部柔软,这是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所致,宜用栀子豉汤治疗。

        宿有呕吐的病人,如果是内有痈脓而引起的,不能见呕而止呕,应解毒排脓,脓尽则呕吐自然痊愈。

        呕吐而见脉弱,小便通畅,体表有轻度发热,如果见到四肢厥冷的,是阴盛虚阳外越之候,治疗较为困难,可用四逆汤主治。

        干呕,吐涎沫,头痛的,是肝寒犯胃、浊阴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主治。

        呕吐而见发热的,可用小柴胡汤主治。

        伤寒病,用峻吐峻下法治疗,导致胃气极度虚弱,而又表气郁滞不畅,医生再与饮水以发汗,使汗出很多,胃气重虚,胃中寒冷,气机上逆,因而发生呃逆。

        外感病,呃逆而腹部胀满,这是实邪内阻所致。应询问病人大小便是否通畅,以便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果病人大便不通,是实邪阻结于肠,应用通利大便法,实邪去则病可愈;如果是小便不通畅,则是水饮内阻,当用渗利小便法,水饮去则病可除。

厥阴病方剂及应用临床

       请问您想问的是茯苓甘草汤能治疗脚气吗?不能。现代临床主要将茯苓甘草汤应用于急性胃肠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肺心病、产后尿潴留等疾患,以心下悸、口不渴、手足不温、小便不利等为辨证要点,脚气通常由于细菌感染而引起。

茯苓+桂枝

       1,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得与蜜杵二千下,成丸子。

        主治:①治蛔虫,胆囊虫发炎。②消渴,上热下寒③治久利,下利。④阴阳分裂,外热里寒⑤保肝护肝,并解酒,肝火旺,眼睛发炎。⑥失眠,焦虑,抑郁,⑦腹部绞痛,腹泻。

        2,乌梅黄糖汤:下气除热烦满。气上撞心,中疼热。

        3,乌梅甘草汤:治胃气痛,胃痛。

        4,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木通二两,大枣25枚(现在12枚)

        治疗:①手足厥冷,脉沉或脉细。②指头寒,③身体腹部扯痛④肠道、腹腔发炎。

        5,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附子15克。

        6,四逆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治疗:①大汗出,热不去。手脚冷,身体抽痛②拉肚子,手脚发冷怕冷。

        7,瓜蒂散:瓜蒂,赤小豆,等分。治疗心下闷,烦,吃不下。吐法。胸中痹

        8,茯苓甘草汤:茯苓二两,甘草一两,生姜三两,桂枝二两。治疗手脚冰冷而心下悸,心下有水先治水。

        9,五苓散:汗出,小便不利,口渴。出汗阳虚

        10,人参附子汤:人参二两,附子一枚,炮干姜二枚,半夏半升,阿胶二两,柏叶三两。治疗:咽喉不利,手足冷,唾脓血,拉肚子不止。

        11,人参干姜汤:人参二两,附子一枚,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治疗咽喉不利,手足冷,唾脓血,拉肚子不止时用了人参附子汤没有好用人参干姜汤。

        12,麻黄升麻汤方: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知母一两,黄芩一两半,桂枝二两,白术一两,甘草一两。治疗:上焦热,下焦寒,肺在热,肠在寒,中间热,手脚寒,阴阳不得相交

        13,干姜黄连人参汤:食入口则吐,下焦寒到理中汤四逆汤的水泻,上焦呕吐,一吃就想吐。

        14,白头翁汤:白头翁二两,黄连三两,黄柏三两秦皮三两。主治:热利下重

        15,小承气汤:大黄四两,枳实三枚,厚朴二两

厥阴病方剂总结

       (茯苓, 桂枝) 共15个方剂使用: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麻黄升麻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桂苓五味甘草汤,防己茯苓汤,茯苓泽泻汤,桂枝茯苓丸,侯氏黑散,薯蓣丸,肾气丸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四两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2.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 2)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3.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第4条.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5.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6.五苓散: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 6)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 7)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8)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31条.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 9)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第4条.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 10)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第5条.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 2)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二两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24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9.桂苓五味甘草汤: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37条.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10.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24条.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11.茯苓泽泻汤:茯苓半斤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 1)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8条.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12.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熬) 芍药各等分

        ? 1)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2条.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13.侯氏黑散: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穹 穷三分 桂枝三分

        ?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第2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14.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5.肾气丸: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 牡丹皮三两 桂枝一两 附子(炮)一两

        ? 1)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第17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 2)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

        第3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 3)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9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心下悸简介

       一、 乌梅丸

       药物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方证:

        1. 手足厥冷、心中烦狂。

        2. 呕吐、腹中痛。

        3. 腹泻、大便稀溏或泻下粘液。

        4. 口苦、目赤、小便黄。

        [现代应用)

        1, 寄生虫性疾病可使用本方,如胆道蛔虫症、蛔性肠梗阻、钩虫病等。

        2. 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不完全性肠梗阻、胃肠神经官能症、神经性呕吐等疾病以腹痛、呕吐为主证时也可使用本方。

        3. 以慢性、顽固性腹泻为主证的疾病多见到本方证。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等

        4、 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青光眼、翼状胬肉、美尼埃综合征、口疮、化脓性中耳炎等五官科疾病也有使用本方的时候。

        5. 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脑炎脑膜炎后遗症、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白癜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哮喘、肺炎、糖尿病、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失眠、多发性直肠息肉、妊娠恶阻、慢性盆腔炎、功能失调子宫出血、痛经等都有见到本方证的机会

        二,当归四逆汤

        药物组成: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 甘草二两、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10g-30g)

        [方证]

        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 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3. 脉细,舌淡苔白。

        [现代应用)

        1、以末梢血管狭窄或闭塞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疾病是本方的主治方向。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雷诺氏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冻疮、阳痿、红斑性肢痛、硬皮病、手足皲裂、精索静脉曲张等;大动脉炎也可使用本方;大脑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造成的头晕,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的冠心病也有使用本方的场合,临床不可忽视。

        2. 高血压头痛、脑外伤头痛、牙龈炎、三叉神经痛、消化性溃疡、肠痉挛、输尿管结石、肩周炎、慢性腹膜炎、腰肌劳损、子宫附件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等各种疼痛性疾病见有四肢末端发冷者。

        3. 还用于梅尼埃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怠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阴吹、缩阴症、腱鞘炎等疾病;另外,外感病初期、发热误汗后、月经期或同房时(后)感寒受凉。

        三、四逆汤方

        药物组成: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方证]

        1. 四肢厥逆,身体疼痛,精神委靡,二便清利,脉微欲绝属里虚寒甚者。

        2,汗、吐、下不当伤津损阳而造成的肢冷、疼痛、畏寒、喜睡、面色少华、

        舌淡暗、苔白腻、黑润或白滑而脉象呈沉、细、微、软等无神,或寸部空浮无力

        等症者。

        [现代应用]

        1. 本方最常用于循环障碍性疾病,如急性心功能衰竭、心动过缓造成的脑

        动脉供血不足和多种原因造成的休克。

        2.以消化道功能衰竭,下利清谷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

        炎、小儿秋季腹泻等;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见本方证。

        3. 其他方面如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胃下垂、

        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等。

        四、瓜蒂散方

        药物组成:瓜蒂 赤小豆右二味,各等分,异捣筛,合纳臼中,更治之,别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一钱匙,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也。

       方证: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

        五、茯苓甘草汤方

       药物组成:茯苓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桂枝二两(去皮)

       主治: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现在代运用:胃胀气,胃水肿

        六、白头翁汤

        药物组成:白头翁二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秦皮三两

        方证:

        1. 发热、口渴、下利、里急后重、便脓血。

        2. 或腹痛,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3. 舌红苔黄,脉数。

        [现代应用]

        1. 主要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

        道炎症。

        2. 对于结膜炎、淋菌性尿道炎、盆腔炎、痔疮、黄水疮、淋巴结核、癔病

        性震颤等

        七、小承气汤方

        药物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枳实三枚(炙) 厚朴二两(去皮尖)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二味,取一升二合,去滓,纳大黄,再煮一二沸,去滓,分温二服,一服谵语止,若更衣者,停后服,不尔,尽服之。

        方证:

        1.胃中燥、大便干(或初硬后溏)、小便数、谵语、潮热或无潮潮热者。

        2.大承气汤证煤来不甚坚硬,微烦而稍缓者。

        3.脐腹胀满,按之有弹力,舌苔厚腻,脉滑实的呃逆或便秘患者。

        [现代应用]

        1, 传染性疾病,如急性黄疸性肝炎、乙型肝炎、菌痢、肠炎、肠伤寒、乙

        型脑炎、伤寒、副伤寒、出血热等。

        2.急胰症,如粘连性肠梗阻、小儿麻痹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产后麻

        痹、吐肠梗阻、手术后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胆结石、胆囊炎、小

        儿胆道蛔虫症、溃疡病穿孔、慢性胃扭转等。

        3. 其他如五官科的结膜炎,角膜炎、扁桃腺炎、舌炎、牙周脓肿等;脱肛、

        痔疮、过敏性紫癜、肾功能衰竭、肺心病、哮喘性支气管炎、食管炎、慢性胃炎、

        食物中毒等。

        八、栀子豉汤方

        药物组成:栀子十四枚(劈) 香豉四合(棉裹)

        方证: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现代运用:心烦,热郁胸膈

        九、紫参汤方

        药物组成: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方证:下利,腹痛,若胸痛者,紫参汤主之。

        现代运用:拉肚子的时候肚子痛,或者是胸口痛,治肝炎,治肝硬化,肠癌,冠心病,心脏病

        十、诃黎勒散方

        药物组成:诃黎勒十枚(煨)

        方证:久咳失音,久泻,久痢,脱肛便血,崩漏,带下,遗精,尿频等

        功效:敛肺,涩肠,下气。

甘草加什么去湿气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自觉近膻中处悸动不适·心下悸 5 心悸·心下悸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心下悸的穴位 2 治疗心下悸的方剂 3 治疗心下悸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心下悸 1 拼音

        xīn xià jì

2 英文参考

        palpitation or epigastric thro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pigastric thro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心下悸为症状名[1]。

4 自觉近膻中处悸动不适·心下悸

        心下悸指感觉剑突下胃脘部跳动不安的表现[2]。自觉近膻中处悸动不适[1]。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溯源集》卷一:“所谓心下悸也,盖心之下,胃脘之上,鸠尾之间,气海之中,《黄帝内经灵枢》谓膻中为气之海也。”多因阳气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所致[1]。治宜温阳利水,用真武汤、桂枝甘草汤、茯苓甘草汤等方[1]。

       

5 心悸·心下悸

        心下悸亦指心悸[1]。《张氏医通》卷六:“悸即怔忡之谓。心下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即所谓悸也。……心下悸有气虚血虚、属饮属火之殊。”

        心悸为病证名[3]。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3]。指感觉心脏跳动不安,常伴有心慌的表现[2]。

        因惊恐而发、时发时止者,称惊悸,病程较短而病情较轻[4];不因惊而发、心中动摇不宁而无休止者,称怔忡,病情较重而病程较长,为心悸之重症[3][4]。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但二者均以心悸为主要症状,治疗方法相似[4]。

        心悸主要由阳气不足,阴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内停,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4]。

6

桂枝汤类方 (古方)

       甘草加什么去湿气?

       可以搭配茯苓、干姜,去湿气效果不错。

       一、茯苓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方论: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组成:茯苓、桂枝二两,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甘草可以用于治疗心气虚、气喘咳嗽,利用甘草、生姜等搭配服用,可以缓解由湿气带来的脾胃气虚、倦怠乏力等问题。对于咽喉肿痛、内寒体热者,可以采用绿豆、甘草一起服用,可以发挥清热解毒的功效。

       另外,对于胃痛、腹胀等不适的人群,可以试试采用芍药一起配伍服用,可以用来缓解胃肠痉挛等不适,同时对于胃酸过剩的人群也可以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总的来说,甘草是可以用来祛湿的,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

       二、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白术各6克,干姜、茯苓各12克,水煎服。

       干姜散寒除湿,白术燥湿,茯苓利水除湿,甘草调和诸药。这就是基本的思路。

       现代人多贪凉,没空调和冷气就活不了,而且在饮食不周、运动缺失的条件下,身体里还容易有湿气。所以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椎管狭窄等疾病证属寒湿的人,太多了。

十六,茯苓类方

       一、桂枝汤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而脉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3。发汗或下之,而表未解者。?

        4。阳明病,脉迟,虽汗出多。而微恶寒,表未解者。

        5。病下利而脉浮弱者。

        6。霍乱吐利止,而身疼不休者。

        二、桂枝加桂汤方

        辨证要点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三、桂枝加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见腹拘急而满痛者。

        四、桂枝加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加大黄汤证,即桂枝加芍药汤证又见里实拒按,或大便不通者。

        五、桂枝加葛根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项背肌肉强急。

        六、栝蒌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病见桂枝汤证,又见痉挛拘急症状,口渴、脉沉者,可辨为本方证。

        七、桂枝加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汗出恶风、不渴者,即表虚不固甚者宜用本方治之。

        八、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汗出恶风、汗色黄粘、口渴者本方主之。

        九、桂枝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汗出恶风明显,小便难,脉沉细、四肢微急者。

        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更见身疼明显,纳差、脉沉迟者可选用本方。

        十一、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咳喘病人不论新久,见汗出恶风脉缓者宜用本方。

        十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失精梦交、脉见虚象者多可与本方。

        十三、小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兼见腹中急痛,或见心悸而不呕者。

        十四、当归建中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汤证又见血虚明显者。

        十五、黄芪建中汤方 小建中汤证而有黄芪证者。

        辨证要点里急腹痛,汗出恶风甚者宜本方主之。

        十六、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辨证要点肢体麻木不仁,脉虚弱,无实象者可选用本方。

        十七、桂枝去芍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杨证又见寸脉浮关尺脉沉,症见胸满,或心悸头晕,或气上冲者可用本方治之。

        十八、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又见脉沉细,症有恶寒者宜用本方。

        十九、桂枝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关节痛疼,脉浮虚而涩者;可用本方治之。

        二十、去桂加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附子汤证无气上冲,而见小便自利、大便偏干者。

        二十一、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辨证要点身痛、关节痛、小便不利者可选用本方。

        二十二、甘草附子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寒证见关节痛剧,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者。

        二十三、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而痰涎多者。

        二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有痰饮惊狂者。

        二十五、桂枝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心下悸欲得按而无里实证者。

        二十六、半夏散及汤方

        辨证要点咽痛,有表证而口不渴者。

        二十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烦躁惊悸者。

        二十八、防己茯苓汤方

        辨证要点表虚伴见四肢肿者。

        二十九、防己黄芪汤方

        辨证要点四肢浮肿、汗出恶风明显者。

        三十、桂枝人参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理中汤证者。

        三十一、白虎加桂枝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白虎汤证者。

        三十二、苓桂术甘汤方

        辨证要点头晕目眩、或短气小便不利见气上冲者。

        三十三、苓桂枣甘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见脐下悸动、气上冲者。

        三十四、茯苓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心下悸者。

        三十五、茯苓泽泻汤方

        辨证要点茯苓甘草汤证又见口渴思饮而呕吐明显者。

        三十六、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咳逆上气有痰饮者。

        三十七、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白痰,口不渴者。

        三十八、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方

        辨证要点咳而胸满,吐稀白痰,头晕呕逆者。

        三十九、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方

        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汤证兼见头面或四肢浮肿者。

        四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方

        辨证要点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证兼见上热而大便难者。

        四十一、五苓散方

        辨证要点表虚证兼见心下停饮、小便不利者。

       茯苓类方

        东子:茯苓治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局部潴留,则局部水肿,生水泡水痘疱疹。治小便不利,即小便异常,尿频,尿少,尿多。尿少者,易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无弹性者,为浮肿,按之有弹性,但下肢过大者,为肿。茯苓又治肉膶,即肌肉跳动,或因与芍药成药对而治。治肌肉酸重,难以转侧。服热药而身冷者,或因热厥,或因水液代谢障碍,阻碍热量均匀分布。茯苓排水,易使大便干,便秘者宜加大黄。其人苔白,水滑,齿痕,用干姜附子而苔白不能去者,则为茯苓证。茯苓证者易并发苍术证。

        白术治骨关节水液代谢障碍,水液潴留骨关节,则骨关节肿胀,若受寒凉,则冷痛,若受炎热,则热痛。茯苓白术药对类方治全身水液代谢障碍,头晕,动静皆晕。

        茯苓之长:

        茯苓之短:茯苓利小便,夺肠中水,便秘者易加重,故便秘者需加大黄利大便,茯苓大黄为药对,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经方循证情报速递:茯苓、白术、甘草三味药物各自没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合在一起却有镇静催眠作用,且三味药必须同煎,分开各自煎煮后混在一起则无效,提示共煎的过程发生了某种反应。进一步采用HPLC发现同煎和分煎的汤剂有效成分不同。

        蓝莲花:从张仲景经验来看,茯苓主治眩悸。后世医家认为茯苓能“宁心安神”。合观之,则茯苓具有镇静作用。镇静,主要是针对神经精神系统而言的。茯苓镇静,多与半夏和桂枝合用。半夏厚朴汤证为神经症状,苓桂剂也多为神经症状,多有“悸”的表现。《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前者类似于奔豚病的逆上,为神经症状;后者则是精神症状。防己茯苓汤治疗“四肢聂聂动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真武汤治疗“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从这三条可以看出,共同特点为肌肉的不自主抖动,都用茯苓。可知此种症状当为茯苓所主治。可进一步推测,茯苓对肌肉也有镇静作用。

        《神农本草经》还说茯苓主治“口焦舌干,利小便”。 “利小便”说明原有小便不利。那么,“口焦舌干” 的情况还能“利小便”吗?口渴而小便不利,显然是脱水症状。那么,在脱水情况下又能用茯苓吗?本来就水分不足还要再去利尿,实在是讲不通的。那么,难道是经文写错了吗?也不是!茯苓所治疗的脱水是病人能进水入口,但水分却只能停留在胃,却不能排入小肠。而水分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完成。既然不能进入小肠,则无论喝多少水也纠正不了全身的脱水状态。这种情况大多见于幽门梗阻导致的胃潴留。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五苓散治疗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之“水逆”证;还有《外台》茯苓饮治疗的“心胸间有停痰宿水”等,这些描述都类似于胃扩张和胃潴留。基本上又都把茯苓列入方名。尤其是茯苓泽泻汤,重用茯苓达半斤。提示茯苓有促进胃中水分转入肠道或者促进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作用。而并不是单纯的增加肾脏分泌尿液来利尿。一旦脱水得以纠正,则口渴而小便不利自然一并消失。

        张仲景常把茯苓和白术配伍使用来治疗心下有水饮而证见口渴和小便不利,这是二者主治的共性。那么,茯苓和白术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从张仲景原文来看,腹满者可以使用茯苓而不用白术。肌表之水多用白术而少用茯苓,如越婢汤加白术而不加茯苓。肢体关节的肿痛多用白术少用茯苓,如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等。能够配伍附子“走皮中,逐水气”的是白术而非茯苓。不仅是肌表之水,就是心下停水之重者,也多用白术而不用茯苓。如泽泻汤和枳术汤都用白术。可见,就治疗水饮来说,茯苓不及白术。若论镇静,茯苓则远较白术擅长。那些治疗悸、动、惊、恐的处方,可以没有白术,但决不可没有茯苓。

        coorus:麻黄先煮是为了去沫,如今煮麻黄基本无沫,当然也就不必先煮了。有些药比较难“进水”,像葛根,伤寒论就要求先煮,其实茯苓也是这样的(据说鲜品稍软有弹性),药煮完切开一看,里面还是干的,所以茯苓先煮或砸碎煮可能比较好。而石膏这样的药,怎么煮出不了多少“有效成分”,就不用折腾了。

        ......

        葵子茯苓散

        原文: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原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

        茯苓甘草汤

        原文: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

        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伤寒论》(356)

        3、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伤寒论》(127)

        4.水在肾,心下悸。《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方: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 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心下悸为胃内停水的伴有症状,腹诊胃脘部振水间。心下悸者,脐上腹主动脉亢进,按之动悸。

        医案:

        woyunzhai:半月前一女来诊,述失眠半年,伴心烦心悸,曾治疗不效。诊其舌脉无特别,惟两手厥冷。患者此前因所建的别墅被拆除,而失意苦闷。当时曾想用恩师的除烦或解郁汤等,但考虑到“厥而心下悸”这一特定的方证组合,(以前临证似未曾注意到这一方证)为了验证这一方证,便用茯苓甘草汤。患者昨日来复诊,喜形于色,失眠心烦心悸肢厥皆大减。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苓桂术甘汤。

        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67)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4.脉沉者,有留饮。

        5.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6.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原方:

        伤寒论: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

        东子:治头晕,动则头晕,不动不晕,起则头晕,卧则不晕。

        起则头眩,或为“直立性低血压”。

       颗粒剂一两计3克剂量:茯苓8,桂枝6,苍术4,生甘草4。

        颗粒剂一两计5克剂量:茯苓13,桂枝10,苍术7(实为6.66),生甘草7(实为6.66)。

        医案:

        经方论坛“逸人谷”医案:06-07-2012,一妇,1955年生,尿稍频急量少,时作腰痛,大便烂日1-2行。舌中、后部白厚,脉细。予苓桂术甘汤原方: 茯苓25桂枝10苍术15生甘草5,均克,一剂。嘱: 当效,若无效请复诊。16-07-2012,带其夫来看耳鸣,说: 药后症状消除,白厚苔亦退去。其夫耳垂出现“冠脉沟”,于是说耳鸣不必怕,心病得当心!答: 心区常有闷痛,休息可消失。查过,“心肌损伤可能”、“心肌细胞坏死可能”。

        经方论坛“登陆真难”医案:60多岁的男性老人,有“喘病”多年。近来气喘加重,出现脸肿,心悸,纳差,寐不安。更为困苦者是每天午后面部出火,脸红,傍晚自行消退。有时腹胀,头昏。在家挂水,每天六七十块钱,效果不满意。老人是同事的乡邻。老伴过世,小儿子在福建打工,与人打斗坐了班房。长子入赘他乡,因要为老父治病遭到妻子反对,毅然离婚,10岁的儿子也自然归前妻抚养。目前也在外地打工。老人靠低保度日。观其面肿,两颊部有细血管增生,如二尖瓣面容。但心脏听诊无杂音。察其舌象,舌质淡,舌面水滑。脉沉,似有弦象。 处方:茯苓40克、肉桂30克、苍术30克、炙甘草20克。5剂。复诊他说,吃了3剂,病情即好转许多。有一付还煮焦了,弃了。目前症状,小腹时胀,纳增,其他不适俱除。还说,尽可能还吃原方。于是,加量与之。

        李宇铭医案:庞某,女,4岁,香港人。2013年7月19日,流涕1个月。1个月前开始鼻流清涕,3周前突然咳嗽,流涕黏稠,有痰难咯,晨起色黄,日间少咳痰,无咽不适,大便1~2日一行。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滑,动在关上。与苓桂术甘汤:茯苓60克,桂枝45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2剂。以水6碗,煎剩下3碗,分9次服,每日服3次。2013年9月1日上药服后,流涕,咳嗽诸症已除,近日无感冒发作。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又名 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方: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注:

        医案:

        读中医经典:患者女,68岁,半个月来面部烘热,下午3点左右始,至晚上9点左右。结束,二便正常,寐安,舌淡,舌尖有瘀斑,脉弦。处方:桂苓五味甘草汤,茯苓20g桂枝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 3剂。二诊:服2剂后,烘热止。问:不解何意?如若我处方,当滋阴清热,知母黄柏之属。师:金匮条文:“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迟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认为 “其面翕热如醉状”可以描述面部烘热,为气上冲病机,用桂苓五味甘草汤降气冲。

        天之君子:患者是我堂婶,49岁,身高中上,体态较丰,肤色一般,眼较大,平时易疲惫, 常肩背困疼,面颊常现红晕,冬天爱干咳,时有牙疼,以右侧后牙为甚,痛处牙齿已连拔数枚,但牙虽去而痛不止。现以鼻喷热气难忍,头时眩 前来索药。乍闻此症,欲以凉散法治之。继诊其脉:两关浮弦有力,而寸尺俱沉弱,典型的中间强两头弱,两手俱如此。得此脉象,再联系患者平时的体质特点,处方的思路一下便转到了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汤--------“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遂处方:茯苓15 桂枝12 五味子10 炙甘草8? 1剂,患者于昨晚服药,今天晚饭后又来拿药,告曰下午时感觉症状明显减轻,且牙疼处亦感轻松,再诊其脉:两关较前大缓,寸尺已起,六脉现平,方确信药已中的,遂照前方再开两剂。个人感觉该方应是堂婶调体之的对方,其一切杂症均可治之,有关该患者的情况我会及时上发。

        小吹:约4年前,一例女性患者,约近50岁,更年前综合征来诊,口干心悸,半年来多方治疗不愈。后黄仕沛老师接诊,患者对黄师说,她的病怪怪的,又羞于对人言,也未对其他医生诉说过。就是面部烘热发作时,有一股热气从右侧阴唇起循腹部往上至面部,甚觉难受,大便秘结,余无特殊。黄师对劳师姐说,此苓桂味甘汤证也。遂处以:桂枝十五克? 茯苓二十四克? 五味子十五克? 生地三十克? 大黄十克? 甘草十二克? 三剂而愈。

        yiguiran:2013年3月中旬,本人感冒,鼻塞、偶尔咳嗽吐痰稍粘稠、偶尔流清鼻涕、全身不适;当时不在意。第二天下午4点钟左右,咳嗽加剧来势汹涌--------好象一股气从小腹猛冲逆上的咳嗽,大约一分钟内猛咳好几次,痰也变得清浠如鸡蛋清、感觉最有意思、也最明显的是:几乎伴随咳嗽的同时,痰从心下逆上喉咙如喷泉般涌到口腔,心下稍感胀闷不适,同时鼻涕(清稀)、眼泪一起如泉涌;背部稍感恶寒。有一种憋闷感。舌淡红台白滑,小便稍黄大便偏稀,双关脉弦紧数(大概)。自己开方========小青龙+茯苓。儿子主动帮我抓药,让老婆熬药,晚上7点钟喝一碗药,上床睡到晚上9点多)起来小便畅快淋漓。2个多小时内,病然若失。

        又一次让我惊叹经方的神奇!同时得感谢仲景先师、胡老;感谢经方论坛、感谢黄煌老师。因为我在经方论坛向大家学习了3年。对于这种小打小闹的感冒处理起来已经很自信了!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简称苓桂甘枣汤。

        原文: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65)

        2.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原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治起则头晕目眩,静则晕止。脐下动悸,或脐处动悸,为欲作奔豚。奔,为跑。豚,为猪。奔豚气,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奔豚病脉象各不相同,应舍脉从证。茯苓治肌肉跳动,桂枝治腹主动脉博动亢进。水可用常流水。白术不治奔豚,亦不妨碍治疗奔豚,无需因脐上筑者而忌讳合方白术,有是证即可用是药。

        医案:

        天空的雨:患者于十月前因感冒在社区医院上午输液治疗,下午三时突然肚脐处突然跳动不止,呕吐数次,烦乱不休。转院至市、区两级医院胃镜检查示:胃窦炎;做心电图等其他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住院输液八天略有改善出院。后十月来又发作数次。每次在家中苦熬数周好转。2月3日又发作,自觉心中烦乱,肚脐处跳动不止,恶心欲吐,比以前越发严重。其儿媳求助于我。其人形体消瘦,以手按胸趴在桌子上,全身抖动,口中呻咛不止。舌淡苔白滑。桂枝50g茯苓50g? 炙甘草50g? 共研细粉末,每次3g 每天3次,用大枣汤调服 。10日来再无脐下跳动。

        黄煌:苓桂甘枣汤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简称,定悸的效果来得快,而且安全。下面,说个今年5月在家乡接诊的案例。

        卢老汉,77岁。5月22日初诊:颧骨高凸,两颊深陷,满口假牙已经松脱,说话口齿不清,舌头胖大而紫暗,舌面堆积者浑浊的白苔。他的嗓音嘶哑:“没有气力哇,头晕,晕……,胸口难受,这里……”他伸出手,摸着胸口。家人告诉我,老人有高血压病、房颤、脑梗。最近经常晕厥跌倒,也为此住过医院。希望中医调理。我让病人躺下。他确实很瘦,舟状腹,按之扁平没有弹性,空荡荡的裤管里瘦削干枯的小腿满是皮屑。脉是空大的,按之硬,脉律不齐。“他是‘桂枝人’!”。我当即处方:茯苓40肉桂10桂枝10炙甘草30红枣50,5剂。

        6月22日复诊:老人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脸色也显得红润些。他高兴地告诉我,7剂后心慌心悸、起立头晕即明显减轻,胃口和体重都增加了。家人说,上方已经连续服用了17剂。因为还有乏力气短,我在原方上加龙骨、牡蛎、党参,嘱继续间断性服用。

        ? 苓桂甘枣汤是平冲定悸方。《伤寒论》用于“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65)。脐腹部有强烈的搏动感,如有上冲攻动的小猪,人不仅慌乱难受,甚至可以晕厥。张仲景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具有强烈心慌心悸的患者。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循环系统疾病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房颤、心律不齐、低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瓣膜病等。这位老人以心悸晕厥为主诉,是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从主治疾病谱对照,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合适的。

        不过,用苓桂甘枣汤还要看人是否瘦弱,舌质是否暗淡?脉搏是否无力?“桂枝人”是一种重要的参照系。“桂枝人”是对适用大剂量桂枝、肉桂以及长期使用桂枝类方的人群作的一种简称。其人多消瘦憔悴,易出汗,易心悸,尤其以舌暗淡或紫暗、舌质胖嫩、脉弱为特征。难道胖的人就不能用此方吗?这倒不能把说绝,有时也有这种可能。但从苓桂甘枣汤药物组成来看,十五枚的大枣,再加上二两甘草,按常理只能用于瘦人,或者说,其人没有浮肿,没有虚胖。甘草让人浮肿,大枣让人肥壮,你看《伤寒论》上的甘草方,大多用在剧烈的汗吐下以后,此时体液丢失严重。大剂量的大枣方,大多用于“虚劳不足”,如炙甘草汤用大枣30枚,薯蓣丸大枣用百枚。

        经方中定悸方很多,有些方与苓桂甘枣汤很相似。如苓桂术甘汤不用大枣而有白术,则其特点在利水定悸,可用于饮聚水停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大多见于伴有胃下垂、胃潴留、腹泻等消化道疾病者。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也不用大枣,而有五味子,其特点在固脱定悸,可用于咳喘患者出现多唾口燥,脉微厥逆,“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时,这多是心肺疾病的虚脱之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低血压等多见。一味药物之差,方证同中见异,经方的严谨性于此可见一斑。

        ......

        苓甘五味姜辛汤

        原文: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医案:

        药里真:李某,3周岁,同事的儿子,半月前感冒病愈之后,一直清涕不止,卫生纸擦拭不停,望其舌,质淡苔白而润,口不渴,小便清长。投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处方:茯苓10,生甘草5,五味子8,干姜10,细辛3,二剂。第三天,询其父,得知,二剂之后,清涕便止。经方的威力真是不可小觑!

        ......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又名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原文: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简称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原文: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四君子汤:管某? 女? 55岁? 半夏眼(眼裂大,敏感,反应快,情感易从眼神流露),体胖。 两月前感冒,经治疗好转,但遗留咳嗽。曾经多处诊治,病情时有反复,未能痊愈。刻诊:阵发性咳嗽,受寒加重,痰少,口干,饮水不多,说话多容易喑哑,余无特殊。舌苔白润,脉缓。我拟诊寒饮。因无鼻塞、清涕、水样痰,故未选小青龙,而用温肺祛饮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五剂,茯苓20 五味子15 细辛6 干姜15 姜半夏12 杏仁15 甘草6。服后效果显著,嘱再服五剂巩固。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原文: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论》(28)

        原方: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 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注:

        东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或为错简,应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解表。病饮者,需治其水,水若不治,解表无效。茯苓白术为药对,治水饮,从小便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治水饮而致头痛,颈项不适,发热。偏头痛者,宜合细辛类方。

        山田业广:考证“头项强痛”,“谓头痛、项强”。

        lj200719:如果外证有水饮,只是解外,是没效果的,要先去水饮。如伤寒论28条的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80条的真武汤证,发汗,其人仍发热。厥阴病的,先治其水,再治其厥。 还有伤寒论第98条,面目及身黄,小便难者,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之。我治过一个小柴胡汤证兼水饮而小便不利的病人,先用柴胡桂枝汤,反而增加眩晕,而后加茯苓白术之后则愈~~

        ......

       好了,今天关于“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心下悸欲得按茯苓甘草汤”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