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味佳肴 美味佳肴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什么时候喝最好_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现代服法

ysladmin 2024-05-06 人已围观

简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什么时候喝最好_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现代服法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什么时候喝最好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当归四逆加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什么时候喝最好_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现代服法

       现在,我将着重为大家解答有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什么时候喝最好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什么时候喝最好的话题,我们开始讨论吧。

1.伤寒论里治疗厥证的药方

2.厥阴篇条文11.60至11.71及当归四逆汤证

3.最近气虚 中医开了点中药喝了感觉有好转 可是这几天腿有疼是怎么回事啊

4.2021-05-04伤寒重要方剂

5.芍药+大枣+甘草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什么时候喝最好_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现代服法

伤寒论里治疗厥证的药方

       《伤寒论》里治厥证的药方有十二个——

       1、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2、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3、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4、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5、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6、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通草二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二十五枚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7、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于前方内,加吴茱萸半升,生姜三两。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8、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黄)一分赤小豆一分

       9、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石膏(碎)一筋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0、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讝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11、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石膏(碎绵裹)六铢白术六铢干姜六铢芍药六铢天冬(去心)六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甘草(炙)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沬,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升米顷,令尽。汗出愈。

       12、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厥阴篇条文11.60至11.71及当归四逆汤证

       一、复习一下麻黄九禁:“咽、淋、疮、衄、血、汗、寒”,咽喉干的人、小便不好的人、身上容易长东西的人、流鼻血的人、失血的人、容易出汗的人、体质寒的人,阳虚阴实的人,一个神经紧张压力大的人使用毒品的人,这些都是不适合用麻黄剂的对象。

        二、条文学习:

        ? (一) 7.63 ?伤寒,未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1、条文解释: 应该要帮他发汗的病,如果不帮他发汗而用了泻药的话,那这是一个逆治,就是一个不对的治法。如果该发汗的就先发汗,这样子就不算是错。应该要用下法的而用了汗法的话,那是错误的治疗,那先给他用下法,这样就没有错。

        (二)7.64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条文解释:得了感冒,遭到误下之后病人清谷不止(四逆汤主症),寒性的拉肚子,已经寒气把肾给占满了,导致吃进去的东西无法消化,这时候要救里破阴实用四逆汤。如果已经救好这个里了,还觉得身疼痛的时候,这个一般是表征,可以用桂枝汤。

        2、判断四逆汤证:第一个下利清谷,第二个脉反沉,第三个就是张仲景曾经在前面条文提到过的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的问题。

        3、各种拉肚子的症状区别

        (1)首先分热性拉肚子和寒性拉肚子

        热性拉肚子:拉出来东西是臭臭的、烫烫的,那个多半是葛根黄芩黄连汤证;那如果是拉的是比较热的,而肚子有绞痛的,那这样子的多半是黄芩汤证,就是芩芍草姜枣的黄芩汤,那黄芩汤也可以没有生姜,那当然还有厥阴篇还有什么白头翁汤了。

        寒性拉肚子:就是理中汤证跟四逆汤证,真武汤证也有,真武汤证是拉肚子然后肚子会有一点闷痛闷痛的,然后也是拉水,就是理中汤证跟真武汤证很难分。通常理中汤证有时拉不太痛,那真武汤证拉的时候肚子会有点痛那样子。那理中汤、真武汤证基本上那个大便啊还算是不具原来的形状,看不到昨天吃的菜叶子啊饭粒。但是呢四逆汤证的特征就拉出来的大便还有你之前吃下去的食物原来的形状。

        4、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暝眩现象一定要了解,提前告知。

        疗愈的过程会有一个暝眩的现象。麻黄汤的暝眩是喷血对不对;真武汤的暝眩是喷水,哪里喷出来不一定;小柴胡汤的暝眩就是颤抖然后冒汗。

        (三)7.65 ?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自出愈。所以然者,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1、? 太阳病,本来不应该用下法,下法是阳明里实才用的,下过之后这个人里面一定会很虚。之后换个医生,又用发汗的方法,再汗了一趟表面又虚了,所以这个人就表里俱虚。那一个人表里俱虚的时候会怎么样,会“致冒“就是会眼发黑头发重眼冒金星这就是冒。这时候要给他吃点补药,调理好了自己就会出汗,病就好了。

        2、表里俱虚的人应该调理一段时间,吃热稀饭,吃吃建中汤之类的补药,不要再去治疗他的感冒症状。

        三、中医理解的感冒会比西医药深刻:

        (一)不但是发烧、发冷、流鼻涕、打喷嚏、身体疼痛、大便稀溏等视为感冒的症状。情志方面的问题可能属于感冒。

        (二)少阴病脉沉细但欲寐,那个但欲寐这件事情其实主要的表征就是这个人很不喜欢面对现实,就是意志力变得很薄弱,抗压力变得很低,虽然可能因为抗压力低到后来变成了这个好像觉得很郁闷愁眉苦脸,但一开始是少阴病造成的这种意志力低弱,这是感冒,意志力低弱也是感冒的症状。每天没有精神过日子,然后软绵绵的,然后想逃避社会,变成少阴病了。

        四、治疗盲肠炎、阑尾炎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桂林本是吴茱萸生姜附子汤:肚子在痛,可是他的手指是冰冷的,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意味着厥阴经有问题,厥阴肝经刚搞经过阑尾这个地方,厥阴经生病阑尾就烂掉了。把厥阴肝经重新打通,2个钟内盲肠炎病人可以自己走回家。

最近气虚 中医开了点中药喝了感觉有好转 可是这几天腿有疼是怎么回事啊

       一、厥阴的症状不明显,指头寒,不是四肢厥逆那就是阴阳分裂不严重,容易合并成少阴状态(嘿嘿不欲食)若血热、肝火旺容易便血

        二、厥阴经在人的腹部侧面,所以会影响小腹的状态,腹部寒通常希按,如腹满按着痛就是有瘀血,结胸(胸部被压)也会手脚冰冷,不一定是下腹造成

        太阳篇的少腹瘀血抵当汤证、桃核承气汤证——手脚不冷,小便自利

        厥阴病的温经汤——冷结于膀胱关元是手脚偏冷,小腹、膀胱关元区发寒

        三、厥阴病死症

        1、当出现脉把不到、手脚冰冷、烦躁、意识薄弱,不由自主的很多小动作,就是快亡阳了。直接灸厥阴经补阳气,先灸足三里再灸大墩、灸太冲。

        2、高烧不退、拉肚子、手脚冰冷、整个人躺平都不行,整个人在床上滚来滚去,抽搐发抖,死

        3、高烧、狂拉肚子、手脚冰冷,怎么弄都暖不回来,死

        4、虚而无力,突然发高烧、拉肚子,大汗不止,死

        5、伤寒五六日,腹部摸起来软绵绵,脉没力,手脚冰冷,是血亡,不可以用下法,否则死

        四、脉跳动有敲打感,是血虚,血虚发热,阴阳脱离手脚冰冷,不能灸。

        五、伤寒,手脚冰冷,脉滑,有头汗、舌苔干裂,代表是有热被隔绝在里面,闷住了。要把被闷住的热散出来———白虎汤主之

        当归逆四汤

        “厥逆”——手脚冰冷,冷到缩起来

        “厥寒”——手脚冰冷,冷的麻木,手指头都结冰,自己还不知道

       到了厥阴久寒,阳气不够,把人参附子换成吴茱萸生姜附子,寒真的很重,需要破阴实的药,生姜是破水毒的阴实,吴茱萸是破肝脏的阴实。

        感冒时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并且身体在翻身的时候觉得有掣痛——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盲肠炎,下腹腔发炎、拉肚子便脓血、梅毒、腹腔的发炎,淋巴结坨。

2021-05-04伤寒重要方剂

       你好,我是一名中医,你这个其实脾虚生湿,湿气下流,导致厥阴风木生发不遂,所谓诸痛属肝是也,你可以吃吃真武汤加减,主要是驱逐寒水湿气,这是治本之法,给你个方药,你试试吧,

       白附片30.茯苓45.白术30,芍药30.生姜45.

       加入生黄芪50.红参20.山萸肉,独活30.桑寄生30.肉桂5。如果中气虚寒,大便稀溏,属于太阴寒湿比较重。加入理中汤,加入干姜30.炙甘草30.如果疼痛比较厉害,这是厥阴风木不遂,改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也可以和真武汤合用。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50.桂枝45.芍药45.大枣12枚,炙甘草30,吴茱萸20.细辛30.通草30.生姜45.

        如果平时身上乏力,可以加入黄芪,红参,山萸肉。这是治本之法。

        水煎服,加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300毫升,一天分三次服用,希望你能采纳使用,祝你早日康复,谢谢

芍药+大枣+甘草

       桂枝汤

        条 文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经典配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

        方 证1、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浮弱者。

        2、病常自汗出,或时发热汗出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体质虚弱者的感冒;

        ◎五官科的病毒性角膜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过敏性鼻炎;

        ◎寻麻疹、湿疹;

        ◎月经疹、经后腹痛、妊娠发热、产后汗出便秘;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汗出异常;

        ◎疲劳综合征;

       麻黄汤

        条 文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

        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经典配方

        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

        方 证恶寒发热、关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伤风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婴幼儿感冒鼻塞,哺乳困难者(体质虚弱者勿用);

        ◎荨麻疹、湿疹;

        ◎乳腺管闭塞症、急性乳腺炎初期;

        ◎小儿遗尿;

        ◎急性结膜炎;

        ◎喉炎、失音;

       葛根汤

        条 文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经典配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方 证头痛、发热、恶寒、项背强紧、脉浮有力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感冒、流感;

        ◎中耳炎、鼻窦炎、结膜炎;

        ◎大肠炎、痢疾的初期;

        ◎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

        ◎面神经麻痹、咬肌痉挛症;

        ◎疖、痈初期;

        ◎颈椎病、落枕;

        ◎水痘;

       五苓散

        条 文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经典配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方 证头痛微热,小便不利,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吐涎沫而头目眩晕,短气而咳,脐下动悸,水肿、泄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急性胃肠炎;

        ◎妊娠呕吐、女性结扎呕吐、胸廓成形术后剧烈呕吐;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癫痫;

        ◎婴幼儿呕吐、婴幼儿腹泻、小儿流涎、小儿鞘膜积

        液、小儿脑积水;

        ◎肾小球肾炎;

        ◎带状疱疹、湿疹;

        ◎流行性腮腺炎;

        ◎卡他性结膜炎、假性近视、滤泡性结膜炎;

        ◎美尼尔氏综合征;

        ◎肝硬化腹水;

        ◎醉酒后的不适;

        ◎缓解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小青龙汤

        条 文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经典配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方 证恶寒而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脉浮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过敏性鼻炎;

        ◎肾炎;

        ◎湿疹;

        ◎结膜炎、泪囊炎;

       麻杏甘石汤

        条 文

        「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经典配方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

        方 证剧烈咳嗽,或喘息急迫,痰粘稠,汗出有热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阳明合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

        ◎化脓性鼻窦炎;

        ◎暴发性结膜炎、泪囊炎;

        ◎痔疮;

        ◎睾丸炎;

        ◎遗尿;

       小建中汤

        条 文

        「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经典配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方 证虚弱体质,腹痛,手足烦热,小便自利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消化性溃疡、胃下垂;

        ◎慢性轻症腹膜炎;

        ◎尿频、小儿夜尿症;

        ◎肺结核;

        ◎改善虚弱儿的体质;

        ◎再生障碍性贫血;

        ◎慢性肝炎;

        ◎痛经;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条 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经典配方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方 证虚弱体质,见精神亢奋、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者。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性神经衰弱症见阳痿、早泄、遗精、梦交者;

        ◎小儿遗尿症、小儿夜惊症、小儿佝偻病;

        ◎自汗、盗汗、半身汗出;

        ◎眼睛疲劳、脱发;

        ◎心脏神经官能症、窦性心动过速等;

        ◎高血压症;

        ◎更年期综合症;

       真武汤

        条 文

        「8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经典配方

        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 证

        1、精神萎靡,面色黄暗,倦卧欲寐,畏寒,四肢冷,尤其是下半身、膝盖以下冰冷,或发热,或头眩,或腹痛,或腹泻,或心悸,或小便不利等;

        2、脉微弱、沉伏、细弱;

        归 经本方证为少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迁延性感冒;

        ◎阑尾炎、慢性胃肠炎;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低血压、胃下垂;

        ◎前列腺增生症、遗尿症;

        ◎充血性心力衰竭;

        ◎中风后遗症;

        ◎老年性瘙痒症;

        ◎过敏性肠症候群;

        ◎坐骨神经痛;

        ◎慢性盆腔炎;

        ◎癔病性瘫痪;

        ◎术后尿闭症;

       四逆汤

        条 文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225」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

        之。

        经典配方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方 证

        精神萎靡、四肢逆冷、下利清谷、脉沉微细弱。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阴和少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休克、低血压;

        ◎急、慢性心衰;

        ◎急性胃肠炎;

        ◎风湿性心脏病;

        ◎慢性肝炎;

        ◎感冒;

        ◎复发性口疮;

        ◎慢性咽炎;

        ◎慢性前列腺炎、缩阴症;

        ◎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

        ◎遗尿、遗精;

        ◎慢性肾炎;

       麻黄附子细辛汤

        条 文

        「301」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经典配方

        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方 证

        精神萎靡,全身倦怠感,极度恶寒,四肢冷,脉沉细者,舌质淡、苔白润。

        归 经本方证为少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流行性感冒、老人或虚弱者的普通感冒;

        ◎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

        ◎暴盲、暴聋、暴哑失音、咽喉暴痛者;

        ◎过敏性鼻炎、上颌窦炎、支气管哮喘、腺病毒肺炎;

        ◎三叉神经痛、偏头痛、坐骨神经痛、牙痛、肾结石造成的肾绞痛等;

        ◎空调病;

        ◎低血压症;

        ◎疲劳综合症;

        ◎关节炎;

        ◎荨麻疹;

        ◎嗜睡症;

       温经汤

        条 文

        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经典配方

        吴茱萸三两,当归,芎?,芍药各二两,人参,桂枝,阿胶,牡丹去心,生姜,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方 证

        腹痛、下腹膨满、下血、唇口干燥、手掌烦热、下半身寒冷、腹中无包块者。月经不调、血色暗淡;自觉手足心热而又恶风、自汗,午后有发热感,或有头痛、恶心。

        归 经本方证为厥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更年期综合征;

        ◎子宫肌瘤、功能性子宫出血;

        ◎子宫发育不全;

        ◎痛经;

        ◎月经过多、闭经;

        ◎阴吹;

        ◎不孕症、习惯性流产;

        ◎子宫内膜异位症;

        ◎湿疹、冻疮、进行性指掌角化症;

        ◎慢性盆腔炎;

        ◎睾丸冷痛、前列腺增生症;

        ◎老年性阴道炎、阴道瘙痒症;

       当归四逆汤

        条 文

        「351」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352」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经典配方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方 证

        手足厥寒,麻木,冷痛,脉细,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舌淡苔白。

        归 经本方证为少阴、厥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雷诺氏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冻疮;

        ◎红斑性肢痛;

        ◎大动脉炎(无脉证);

        ◎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血管神经性头痛;

        ◎慢性荨麻疹;

        ◎坐骨神经痛;

        ◎缩阴症;

        ◎子宫脱垂、子宫附件炎;

        ◎慢性腹膜炎;

        ◎精索静脉曲张;

        ◎痛经;

       理中汤(丸)

        条 文

        「159」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经典配方

        人参三两,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方 证

        1、腹满腹胀、呕吐下利、大便稀溏、食欲不振、心下痞硬、或涎唾多而清稀;

        2、畏寒喜温、精神萎靡、口不干渴或口干而不思饮;

        3、舌质淡红、苔白或厚、或腻、或滑。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慢性胃肠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

        ◎慢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

        ◎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

        ◎食管不全麻痹;

        ◎妊娠恶阻、盆腔炎;

        ◎过敏性鼻炎;

        ◎月经过多、子宫出血;

        ◎口腔炎、舌炎;

        ◎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小儿肺炎;

        ◎萎缩肾;

        ◎周期性呕吐;

        ◎低血压;

        ◎夜尿症;

       小柴胡汤

        条 文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经典配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

        (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加 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方 证

        1.胸胁苦满或上腹部疼痛,或胆囊部明显压痛。

        2.发热或低热持续,或呈寒热往来样。

        3.心烦喜呕,或呕吐,口苦,默默不欲饮食。

        4.脉弦,或弦细,或弦滑,或沉弦。

        5.苔黄或黄白相兼,或淡黄,或黄腻。

        归 经本方证为太阳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急慢性肝炎、胆囊炎;

        ◎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

        ◎定时发作性疾病,如夜半咳嗽、子时哮喘、子时发热、子午时牙痛、子午卯酉时胃痛、午时瘫痪等;

        ◎旋耳疮(耳廓湿疹)、腮腺炎、鼓膜炎(暴聋)、化脓性

        中耳炎、甲状腺炎、睾丸炎;

        ◎神经性食欲缺乏症、心因性阳痿;

        ◎秃头症;

        ◎汗出异常;

       柴胡桂枝干姜汤

        条 文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经典配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天花粉)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方 证

        1.往来寒热;

        2.胸胁满微结,或胸闷咳嗽,或胸骨痛;

        3.大便不成形或腹泻,食欲不振;

        4.口干、心烦、易惊胸腹动悸;

        5.舌苔白厚或干腻;

        归 经本方证为厥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肺结核、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疟疾;

        ◎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

        ◎过敏性结肠炎;

        ◎窦性心动过速、心脏瓣膜病;

        ◎更年期综合征;

        ◎肩凝痛;

        ◎失眠;

       半夏泻心汤

        条 文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经典配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方 证

        1、上腹部满闷不适,有轻度胀痛,但按之无抵抗感;

        2、恶心、呕吐、腹泻、腹鸣等胃肠道症状;

        3、烦躁,内热感,多梦或失眠;

        4、舌苔薄腻或黄腻;

        归 经本方证为厥阴病证

        现代临床应用

        ◎急慢性浅表性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

        ◎口腔溃疡;

        ◎肠易激综合征;

        ◎失眠;

        ◎口臭症;

        ◎药物的胃肠道反应;

        ◎急性胃肠炎;

       (芍药, 大枣, 甘草) 共24个方剂使用:

        柴胡桂枝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四逆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汤,小建中汤,栝蒌桂枝汤,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薯蓣丸

        1.柴胡桂枝汤: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吴茱萸二升 大枣二十五枚(擘)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4.葛根加半夏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二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5.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6.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7.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8.桂枝加大黄汤: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9.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0.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 2)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

        第3条.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

        1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12.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 1)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二两(去皮)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7.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1条.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8.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9.小建中汤: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小柴胡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 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 4)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 5)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20.栝蒌桂枝汤: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 1)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第11条.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21.桂枝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 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 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7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19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 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 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 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1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 1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 1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 1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4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 14)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 1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16)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4条.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17)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 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 19)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20)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 2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95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 22)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2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 24)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 25)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240条.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 26)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 27)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28)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 29)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36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 30)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1条.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22.桂枝加黄芪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二两

        ? 1)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

        第29条.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 2)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第16条.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23.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8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24.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好了,今天关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什么时候喝最好”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什么时候喝最好”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