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减肥食谱 减肥食谱

生姜泻心汤医案_胡希恕生姜泻心汤医案

ysladmin 2024-05-01 人已围观

简介生姜泻心汤医案_胡希恕生姜泻心汤医案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姜泻心汤医案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生姜泻心汤医案的讨论,我们开始吧。1.人参

生姜泻心汤医案_胡希恕生姜泻心汤医案

       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生姜泻心汤医案的相关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生姜泻心汤医案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人参+干姜

2.有没有中医可以帮帮我,我一直腹泻 肠鸣。医生给我开的保和丸用炙甘草煮水冲服,服用保和丸后症状加重!!

3.真传一句话!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

4.泻心汤系

5.体质调理——上热下寒体质(转)

6.黄连与经方14首介绍之“泻心汤”系列

生姜泻心汤医案_胡希恕生姜泻心汤医案

人参+干姜

       (人参, 干姜) 共16个方剂使用:

        半夏泻心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桂枝人参汤,黄连汤,理中丸,生姜泻心汤,四逆加人参汤,乌梅丸,九痛丸,大建中汤,干姜人参半夏丸,鳖甲煎丸,侯氏黑散,薯蓣丸,人参汤

        1.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2.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3.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4.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5.黄连汤: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6.理中丸:人参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2)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39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7.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8.四逆加人参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9.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六两子(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檗六两

        ? 1)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第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11.大建中汤: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第14条.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2.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一两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

        ? 1)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6条.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13.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巢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 1)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第2条.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

        14.侯氏黑散: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穹 穷三分 桂枝三分

        ?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第2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15.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6.人参汤:人参甘草 干姜 白术 各三两

        ? 1)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

        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有没有中医可以帮帮我,我一直腹泻 肠鸣。医生给我开的保和丸用炙甘草煮水冲服,服用保和丸后症状加重!!

       《伤寒论》:“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生姜泻心汤主之”。《诸病源候论·水肿候》:“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其状目裹上微肿,如水裹物之状。”可用经方“生姜泻心汤”加减,生姜四钱 甘草三钱 人参三钱 干姜一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三钱 半夏四钱 茯苓五钱

真传一句话!17个脾胃病方妙用,每一个都有用方指南?

       1、简单看,肠鸣下利,一个是生姜泻心汤类,一个是理中汤类。

       2、生姜泻心汤呢,主要脾胃虚寒,又有热下注迫肠液形成下利。方子: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解释为: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简单看人参干姜炙甘草半夏温中,黄芩黄连泻热,再个加生姜就是考虑脾胃寒的下陷,一般周边胃寒的我都建议做菜用些生姜。

       3、理中汤: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偏向比较单纯的脾胃虚了。

       4、保和丸主要以积食伤脾胃为主的,根本没有温中焦的,所以医生加个补中的炙甘草一起。所以要是平时暴饮暴食用可以,不是就不大对症了。胃寒没有干姜温中焦是不行的。

       5、简单讲个:好多几年前了,两同学一天约来访,不畅而中午过了才到,我就简便下了个面,炒红薯叶、好像还有回锅肉,吃完后不久一个拉肚子,开始不知道,直到1个小时去了3次还拉稀清水,我一问这有肠鸣,再问平时是不是大便溏不成形偶尔腹泻,从不用姜,确实。就告诉他,薯叶通便,但他脾胃虚寒,我又用多了生姜,看我及另外一同学就没感觉。就告诉用点理中丸平时做菜常加点姜。

       所以建议啊,要是之前有伤食,继续再用用目前的。要是没有考虑理中丸啦。

泻心汤系

        本文根据费维光的《中医经方临床入门》整理统计该书肠胃病17方。其中胃痛4方,腹泻6方,腹痛7方,覆盖常见肠胃病,其中病案和心得都比较朴实,值得揣摩。

        一、胃痛4方

        1,人参汤又名理中汤 (丸)

        方药: 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病症:胃寒。

        此方为我热爱和用于临床的第一经方,以后成为我治胃寒的专用方。所谓寒性胃炎,即简称胃寒。

        什么是胃寒?凡是不敢冷饮、冷食、以至于不敢吃水果或凉菜的人,皆属于胃寒。服此方可痊愈。症轻者三剂可愈。症重者,约30剂可愈,一般症状,6剂左右可愈。

        2,半夏泻心汤

        方药: 半夏,党参,黄芩,黄连,干姜,甘草,大枣 (切) 。

        病症:饭后心下有堵塞感,食物停留胃中,难以向下运行。

        此方治热性胃炎,即胃热,敢于冷饮冷食,与人参汤相对。胃寒易治,最少三剂可愈。胃热难治,最少十剂才觉得有效。

        3,生姜泻心汤

        方药: 生姜,甘草,党参,黄芩,半夏,黄连,枣 (切) 。

        病症:食复症、饮食过量症。

        余治教育厅长之儿媳,年30岁,久患伤寒不愈。余诊之,与小柴胡汤未服10剂而诸症痊愈。回其娘家,其母听其女儿病症已愈,极为高兴。与其做了患者喜欢的饭菜。由于患者长久食欲不好,病愈后食欲大增,食后前病复发,病症如前,胸胁苦满,饮食不下,恶心。余诊之,再与小柴胡汤则无效,后来费了许多工夫,方与其治愈。

        4,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

        方药: 柴胡,半夏,桂枝,白芍,黄芩,党参,甘草,大枣 (切) ,生姜,牡蛎,小茴香。

        病症:胃痛。

        余治此病按症状,辨虚实,用药20剂方愈。用此方以治胃痛,无不效如桴鼓。按柴胡桂枝汤,本来就治胃痛,经加牡蛎、小茴香后,不论虚实寒热,用之无不百发百中,一般服10剂可愈。原方本是治感冒 (伤寒) 的第一阶段 (太阳病) 的症状未罢,而又有第二阶段 (少阳病) 的症状方剂。

        二、腹泻6方

        1,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病症:热性腹泻。

        所谓热性腹泻,多发生于外有表热,大便带有恶臭,多为急性腹泻,宜此方。

        小儿腹泻,大便为绿色者,亦为热性腹泻,宜用调胃承气汤。所谓寒性腹泻,急性慢性都有,大便无味,所谓吐泻无热,即不发热多属于寒泻,大多出现于虚弱的中、老年人及小儿中。用人参汤及赤石脂禹余粮汤可治之。

        2,黄芩汤

        方药: 黄芩,白芍,甘草,大枣 (切) 。

        病症:赤白痢疾。

        人们每遇赤白痢疾,不管其里急后重 (自觉大便催促) 如何,便认为是重病,必送医院,通过检査化验,然后再打针、吃药,颇能耗费资财。不知我们的祖先,早已给我们准备好如此小方,等待我们坐享其成,一般三剂可愈。

        3,调胃承气汤

        方药: 大黄,甘草,芒硝。

        病症:小儿腹泻绿便者 (为热泻) ,成人或者老人有干稀、绿色便者,专治具有口臭之口腔溃疡与一般人的便秘。

        一般口腔溃疡,并非中西医难治之病,但亦有方法用尽而不能根治者。此方服十剂得痊愈, 笔者之业师已80多岁,患便秘,服此方三剂即变为正常。

        日子多了以后仍患便秘,再服此方,又得效如前。以后往往如此,其丈夫梁老先生年近九旬亦患便秘。服此方无效,给与大承气汤亦无效。对小儿腹泻,绿色便,极效。

        4、赤石脂禹余粮汤

        方药: 赤石脂,禹余粮。共为细末。

        病症:滑性腹泻

        煎服法:将药末加水400毫升,煎沸后再煎十分钟左右即可,去渣。如此再煎一次,温服时,可用筷将药液搅混,边搅边饮。因单服药液上清汁无效。可分二次或一次服下皆可。

        所邻后院有一王姓老妇,腹泻多年,不能根治。一日求治,自言腹泻极为特别,几粒米饭,或吃一小片苹果,即可招来腹泻大祸,夜间亦不可免,至少要泻3~4次,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后知服10剂根治,而未再发,老妇极赞中药之妙。

        5,甘草泻心汤

        方药: 甘草,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党参,大冬 (切) 。

        病症: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

        心下痞硬,胃中不和性腹泻又可称为非寒非热性腹泻,即便是一般寒性腹泻或热性腹泻,亦可用此方治之。”

        6,四逆汤

        方药: 炮附子,干姜,甘草。

        病症:上吐下泻。

        古代称四肢冰冷为四肢厥逆,四逆汤即由此而得名。

        此方所治症状为:四肢厥逆、上吐、下泻、身体疼痛等。

        本校杨老师于1998年3月11日带她刚满10个月的耿姓白胖儿子求治。杨老师言,今日上午儿子吐了三次,大便了四次、全是水。诊之,脉微有低热,四肢温暖,只是上吐下泻。试投四逆汤一剂,令服两日,告诉她这是成人剂量。次日中午来电话言:今日未再吐泻,只是早晨体温达39度,现在为38.5度。笔者命其晚六点再来电话,六点电话言又降半度。并言药只服一半。第三日晨来电话告知,体温降为37度。余认为服完余药,定能痊愈。

        此例单凭上吐下泻,而未见四逆,而四逆汤竟能治愈。

        三、腹痛7方

        1,小建中汤

        方药: 桂枝,白芍,甘草,大枣 (切) ,生姜,饴糖。

        病症:盗汗、自汗、小儿腹痛、小儿尿频、腹股痛。

        中医把人睡出汗,叫做盗汗。平日无故 (不是因活动、或饮食热物) 而出汗者,叫做自汗,又叫表虚。平日无故而不出汗者,叫做不自汗,又叫表实。小儿的盗汗、自汗,应看成一种病症,大多是缺钙现象。此方又能治小儿经常性腹痛。笔者用此方治小儿夜啼多人和小儿缺钙自汗者多人。

        笔者自己患腹痛服之亦有效。

       

        2,小陷胸汤

        方药: 半夏,栝楼仁,黄连。

        病症:胸痛。

        笔者对此方治疗胸痛,早期多作使用,但已不记得此方的临床医案,但只记得咳嗽胸痛,咳嗽药中必配此方。今有一梁姓朋友之夫人,患胸痛,医院检查不出病来,求治于笔者。自言胸下可触及到如枣片大的硬块,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如天气不好,有轻微疼痛,向周围放射。

        笔者诊后,按结胸概念处方,与小陷胸汤,令服6剂。并说如果有效,可服至痊愈,后又服10剂,按已不痛,已不向四周放射,但硬块还在。

        笔者告诉她如再能服20剂,此硬块当能化掉。

        3,小半夏加茯苓汤本名小半夏汤

        方药: 半夏,茯苓,生姜。

        病症:呕吐、妊娠呕吐

        世交官扎营中街的杨学彦先生之次女,婚后,妊娠呕吐,甚为剧烈,求治于笔者。诊后,与小半夏加茯苓汤,服二、三剂后,呕吐大减, 随服至痊愈。全家共叹经方之妙如此。此方不仅能治妊娠呕吐,就是治一般呕吐,亦有神效。后以此方治愈多人。

        4,附子粳米汤

        方药: 半夏,炮附子,甘草,大枣 (切) ,粳米。

        病症:寒性腹痛。

        腹痛一症,极为复杂。所谓寒性腹痛,即自觉腹中寒冷,而疼痛剧烈者。女子腹痛,大都与月经有关。如无关系,可用此方治之。

        70年代用此方5剂治愈了魏姓青年女子剧烈腹痛。最近有友人之妻,65岁,患腹痛。自言此次腹痛,与往常不同, 有胸腔和腹部好像不能相通之感,如饮一 口水,即积聚在上部,胸胁胀满,令人难以忍受,亦无大小便的要求。予以附子粳米汤,服2剂而愈。

        5,大建中汤

        方药: 蜀椒,干姜,党参,加饴糖或糖稀。

        病症:腹中寒或寒痛。

        凡遇急性腹症,如肠套迭、肠扭转,都急速送往医院,所以二、三十年均未遇到过此症。我校机械系,有一吕姓女青年教师,自诉:自觉睡后从肚脐进冷气,所以睡觉必须抱着枕头,方觉好些。亦不腹痛,亦不呕吐。笔者与真武汤以祛寒。可是服12剂后,竟毫无作用。

        5月26日又来求治,言未见好转, 笔者甚为惊奇。试投大建中汤,令服6剂,如见好转可服至痊愈。后来告知服16剂而得治。

        6,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方药: 厚朴,半夏,党参,甘草,生姜。

        病症:腹胀、气痛。

        此方治腹部胀满有特效。

        笔者用此方时,惟恐其失去治腹胀特性,不敢与他方合煎,亦不同服。此读日本各家医案可知,并非笔者的杜撰。另外,1987年5月2日由朱姓友人引一许姓女中学教师来就医。

        患者说:近几日下腹部疼痛不止。曾去过济南市各大医院检查,皆査不出疼痛病原,无法手术。诊之,其他均无异常,惟独下腹部有气一块,笔者诊断为气痛,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并言如欲急愈,每日可服2剂。后来告知服3日后,已不再疼痛。3日内共服6剂痊愈。

        7,旋复花代赭石汤

        方药: 旋复花 (布包) ,代赭石,党参,半夏,甘草,大枣 (切) ,生姜。

        病症:噫气。又治胶粘性咳嗽。

        此方治疗单纯噫气有神效。

        所谓噫气,又称嗳气、打呃、打嗝、呃逆。此症为膈肌痉挛,急促吸气后,声门突然关闭,发出声音。另外,噫气亦有和胃癌有关者。噫气一症,若服旋复花代赭石汤六剂以上,尚未见好转,应去医院检査,如排除胃癌,仍服此方。

        #中医# #春日生活打卡季# #春日星能量#

体质调理——上热下寒体质(转)

       一、三黄泻心汤证

        1.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个方剂差别不大,主症多半是抓心下痞。压痛没有那么明显的这种胃的地方的胀的感觉、闷的感觉,就是痞证。

        2.泻心汤的结构,治则是上面的热跟下面的寒不得交通,调的是寒热升降。

        3.三黄泻心汤,它主症当然是心下痞。三黄泻心汤这个“痞”字呢,因为感冒误下,所以邪气内陷压到这边,所以痞。比较是针对感冒的现象引起的痞证来说。

        4.脉是关上浮大,有热邪塞在上焦,右手关以上的脉是整个鼓起来的。

        二、15.5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1.心气不足,吐血或者是流鼻血的人是泻心汤主之。心气不够是指人心阴不够,是心阴虚所以会阴虚发热,人才会样子破血妄行。当心阴虚而热气太多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心气不足的状态,吐血或者流鼻血,除了热气本身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病机存在,就是有瘀。黄连、黄芩是寒而燥的药,寒而燥的药就有破阴的效果。所以三黄泻心汤本身虽然是消火降火的药,但是它本身也是破阴实的药。

        三、8.33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1.三黄泻心汤辩证点:大便偏干,小便黄,心烦。月经闭经也有可能会用到,流鼻血特别有用。

        四、附子泻心汤证

        8.34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附子泻心汤的主症:上半身觉得很热,要扇扇子,出大汗,可是脚哦是要裹棉被的,是觉得脚很怕冷的。就是上热和下寒不得交通的时候,这个三黄跟附子的这个药物是有用的。

        五、半夏泻心汤证

        1.阳气一向很够,误用了下法,邪气就陷进来,变成心下痞满,吃不下饭,拉肚子,肚子咕噜咕噜响,就是基本的泻心汤证,就是三泻心汤的泻心汤证。

        2.一般说这个人胃的机能不好,要抓主症,心下痞而容易吐的,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而会一直嗝气出来的,吃饱了之后,有一个气嗝出来的,是生姜泻心汤。如果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的是甘草泻心汤。

        3.要知道一下这个人的饮食习惯,才能决定是不是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黄连与经方14首介绍之“泻心汤”系列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种体质,是最复杂的一种了,就是上热下寒,身体里寒热错杂。

        这种人的身体里面特别矛盾,上半身就跟有一团火一样,下半身就跟冰窟窿一样。

        上面老是冒火,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喉咙经常痛,心里烦得很,这一派热像都集中在上面;

        但是再一看下半身,腿脚都是冰凉的,腹部也是凉的,容易拉肚子,宫寒痛经,这一派寒像又集中在身体的下肢。

        你说用咱们中医的方法来调吧,怎么都不对。吃点滋阴清热的吧,拉肚子了;如果吃点温热散寒的吧,身体上面上火就更严重了。

        所以,这类朋友非常痛苦,说这体质不知道该怎么调了。今天咱们把这个最难调的体质来跟大家分析清楚。

        上热下寒的人是这样的,大家自己去对照一下:

        上热: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牙龈肿痛,咽喉痛

        青春痘反复长

        难入眠,容易醒

        虚不受补,一吃热的补的就上火

        下寒:

        双脚常年冰凉

        肚脐以下凉

        女性会痛经,经量少

        心里想吃偏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子

        舌像最好判别

        舌头尖是红的,有些舌边是红色

        舌头中下部是白色,有些还有白厚腻苔

        大家自己去对,是不是中奖率很高。上热下寒体质在14岁到4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特别多。我来跟大家说说这种体质是怎么形成的。

        以女性为例,女子在14岁的时候,体内阳气达到最高峰。这时候体内的心火很旺,肾气也很足,这样子心和肾的阳气相加,导致体内有热。而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热有多宝贵,只想着要凉爽点,就特喜欢吃寒凉的东西,冰镇西瓜啊,冰淇淋啊,沙拉水果啊等等,总之什么东西越寒,她就越喜欢吃。

        这些寒凉的食物就进入到胃里,先把胃里的阳气就扑灭了。

        胃里的阳气是非常宝贵的。我一直以来喜欢把人放到大自然中去思考,这个胃阳就好比土壤的温度,如果胃里没阳气,就跟土壤没温度是一样的。

        土壤没温度之后,大家去想一下,土里还能长出生命来吗?

        所以,这些长期喝冷饮寒凉的小姑娘,伤了胃的阳气之后,身体的生命力就在一点点消耗掉,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气血不足。因为脾胃是气血化生气血,胃里没有能量了怎么去化生气血啊。

        胃里没有热能之后,消化食物的能力就开始减退了,很多女孩子还经常想着节食减肥的,这样气血就不能满足供应了。

        如果只是气血不足还比较好调,更严重的是会出现上热下寒这种错杂复杂的问题。

        那胃阳不足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胃火,在中医观念里是属于相火,跟胃火相连的还有肺火和胆火,他们都是相火。这个相火是要下行的,是要把心的热能引到肾水里面去的。

        正常情况下是心里面的火要跟肾里面的水相交的,这样火不会太热,水不会太寒。

        而现在这个胃火没有了,相火不足了,就没有能力把心火引到肾水里面去了。

        心火不能降到水里去了,这样火就在上面烧,水就在身体底下却结冰了。就这样,上热下寒体质开始形成了。

        这时候,人往往就非常难受了,就要去找医生来治。但是大部分医生对这种问题是认识不足的,看到你上火就去清火,再是一派寒凉药用下去。大家想想,再用寒凉药的后果是什么? 这样只会更伤胃中阳气啊,仅存的阳气都可能被浇灭。

        这样的治疗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只会让身体越来越糟。

        身体上面越来越热,身体下面越来越寒,这种体质要调整过来其实不太容易,赤脚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组调理方法。

        一、上热下寒体质调理

        1、先来说泡脚的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泡脚方:黄连5g,黄芩8g,干姜10g,法半夏10,肉桂5g,艾叶8,炙甘草5g。

        这个泡脚方是借了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智慧,我来把方子思路跟大家拆解一下。

        既然是上热下寒,那么在调理思路上一定要寒热并用,将上面的热引下来,同时把下面的寒散出去。

        (1)、第一梯队,用半夏来把寒热分出来。很多朋友很好奇,为什么身体里的寒和热不能中和呢?一杯冷水倒进一杯开水里面就成了不寒不热的温水,这寒和热是可以中和的,为什么就不行呢?实际上,因为身体里的气机没有形成对流,热在上寒在下,中间没有形成漩涡,所以寒热不能对流。而半夏这个药能消痞,它穿破力量强,能够把寒热错杂的痞结分出来,而且半夏本身是降的,可以把心火往下降。

        (2)、第二梯队,用黄芩+黄连来清热。用黄连来清心胃之火,并且苦味的黄连作用力也是降的,可以沿着心胃肾这一条路把火降下来。

        然后再配上黄芩,黄芩主要作用在在胆和肺,从右路将相火降下来。这样将上面的火从两条通道一起往下降,最终目的就是要降到底下的水里面去。

        (3)、第三梯队,用肉桂+干姜来温阳散寒。肉桂是温热的,能引火归元,作用在肚脐偏下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将引下来的火继续往下引,引到肾水中去。干姜大辛大热,辛味宣散,从左路把气机宣发出去,形成一个圆。同时干姜大热,用来驱除下面的寒气,再配合艾叶温经散寒,艾叶可以温散十二经的寒气,提升散寒的效果。

        (4)、第四梯队就是这个甘草,用来调和寒热,让方子里这些药物的气机都能很好运转起来。

        这个泡脚方的用方思路基本上是来自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思路。

        2、接下来,我们看下运用中药汤剂怎么来调这种上热下寒体质。

        在用方上,伤寒论的《甘草泻心汤》最为对证。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好,咱们来分析下张仲景先生的这张方子。

        咱们在分析上热下寒这个体质的时候火了,主要问题是胃里没有能量了。

        (1)、第一步要去建中,把脾胃之土建立起来。用什么来建呢?张仲景用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

        张仲景那时候的人参并不是咱们现在这个东北人参,而是党参。所以这个方子里的人参大家看实际情况吧,如果脾胃气虚比较严重可以用人参的,如果脾胃气虚不严重改为党参遵从医圣原方精神不要动它。

        人参配上红枣,就可以把中焦稳固住了。

        (2)、第二梯队是用半夏来消除胃里的痞结。我们很多朋友知道半夏是化痰的,实际上半夏还擅长消痞。什么叫痞呢?就是痞块硬块。因为胃里寒热交错,这些寒啊热啊就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那咱们现在要来解决寒热的问题,就要把这些病理产物分开,半夏非常擅长消除这些痞块。

        (3)、第三梯队,就是寒热并用。用黄连黄芩把心里的热,肺里的热,胃的热清掉一部分,然后引相火下行,用大辛大热干姜来散中下焦的寒气。

        所以呢,张仲景之所以称为医圣自然是最高明的。方子有攻有守,寒热并用,针对咱们讲的上热下寒这种体质自然是最适合不过的一张方。

        其实呢,经方的这些方子,我们现代人都不太会用,就只简单认为这个方子治什么病,调什么体质这样。

        经方里100多个方子,整本书都没出现一个病,如果说治病的话,伤寒论只讲了6个病,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6个。

        我们现代人学中医大多数读不透伤寒论,都知道这里面方子都很经典,但是不会用。实际上,如果咱们把这100多个方子都搞明白了,90%以上的病都会治。但是很可惜,我们现代人智慧不够,对经方里面的东西研究不透。

        就拿这首甘草泻心汤为例,原文也没说它治什么病,只列了几个症状,就说用甘草泻心汤。我们现代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医圣的意思,实际上,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很多种病症。

        比如胃炎,肠炎,胃溃疡,胃粘膜受损,口腔溃疡等等,都是可以用这个方子的。

        咱们现代治病的思路实际上是乱了的,而且越来越乱。我们现代分了很多很多的病名,我们就追着这些病名跑,结果一个病就去研究哪个方子最好,研究来研究去,最终发现都解决不了。而伤寒论的治病思路就是化繁为简,把病只分成这么6种,所有的病不管你叫什么病名都逃不出这6经框架,最终都能给你治好。

        所以,大家可以去看,我在跟大家分享方子的时候,优先选用的都是经方。自己拟的方也都是根据经方思维来的,大家用起来效果好,道理在这。

        泻心汤在伤寒论里面共有三张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其中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差不多,只是在甘草的用量上有点变化,其他都一样。这里大家不用去分这么细,把他们当成一个就行。另外一个生姜泻心汤,是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了生姜12g。

        生姜泻心汤: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生姜12g。

        生姜主要是用来和胃止呕,用来散水气。所以,如果是平素胃不好,吃了药容易反胃呕吐,或者胃里水气较多的人,就用这个生姜泻心汤来服用。

        一般而言,上热下寒的人,用上张仲景的泻心汤,同时配合给大家的《上热下寒》泡脚方,这样的体质慢慢就会得到改善了。

        看到公众号“赤脚说”,觉得挺好,以上摘自“赤脚说”。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黄连为毛茛科黄连属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 Wall.的干燥根茎。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功效。主治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消渴,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也是医圣张仲景使用率较高的一味药,现介绍含黄连的14首经方之6首泻心汤。

        1.泻心汤

        组成: 大黄10克 黄连 黄芩各5 克。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结;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2.附子泻心汤:

        组成: 大黄12克、 黄连6克 、黄芩6克、 附子10克(炮,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4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功能主治:温经回阳,泄热消痞。治阳虚于外,热结于胃。心下痞满,而复恶寒、汗出者。

        3.甘草泻心汤:

        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洗)、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 。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益气和胃,消痞止呕。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4.大黄黄连泻心汤:

        组成:大黄6克、黄连3克。上二味。用麻沸汤200毫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5..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12克(洗) 、黄芩 、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9克,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功能主治:和胃降逆,散结消痞。主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者。

        6.生姜泻心汤

        组成:生姜12克(切)、甘草9克(炙)、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 大枣12枚(擘)。上八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能主治:和胃消痞,散结除水。治水热互结,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

       好了,今天关于“生姜泻心汤医案”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生姜泻心汤医案”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